让科学改变学习(29):睡眠问题引发的遐想

      所有人都要睡觉。只有少数人有充足的睡眠,而大多数人都想多睡一会儿。平均来说,我们一生要花20多年的时间来睡觉,但是睡眠的好处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尽管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The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建议青少年每晚需要多达10小时的睡眠,但许多人报告说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

      研究人员回顾了睡眠发挥的许多不同功能,以及睡眠对学生记忆、情绪调节和心情的重要性。研究发现证实了睡眠是思维和学习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记忆。而消极的记忆正好相反,疲劳的学生更容易记住和回忆起这些消极记忆。

主要研究结果

      1. 学习前晚上睡个好觉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建立新的记忆联系。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信息编码”能力。

      2. 如果学生睡眠不足,就会阻碍学生将所学知识存入记忆的能力。我们称之为无法“整合信息”。

      3. 当睡眠不足时,人们更容易忘记积极的记忆。而消极的记忆正好相反,疲劳的学生更容易记住和回忆起这些消极记忆。

      4. 过度的睡眠不足会使学生更可能表现出消极情绪、感到压力、无法控制情绪


      2022年3月17日,中国睡眠研究会等联合推出《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被调查的高中生平均睡眠仅6.5小时,被调查的初中生的睡眠时间平均为7.48小时,小学生为7.65小时。与此同时,《白皮书》还指出,超六成被调查青少年用睡眠时间来玩手机、打游戏和追剧。仅有27%的被调查的青少年压缩睡眠时间来写作业、学习。上述白皮书指出,说明学习压力减少后,不少学生将睡眠时间分配给了电子产品和娱乐,娱乐代替学习压力,成为青少年晚睡的首要原因。

      诚如以上研究结论所示,睡眠对记忆、情绪调节有重要作用。而当下的课业压力、教育焦虑与睡眠是冲突的。一方面初中以上的学生课业压力大,导致学生比较普遍晚睡;另一方面父母经验层面也能明显感觉到孩子缺觉。然而,二者的冲突貌似乎成了悖论,无解。

      我有一朋友,他女儿就读于某公立学校初二年级。女儿读书自觉乖巧,成绩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照理说,这么省心的孩子多好。可我朋友心疼他女儿,原因就是孩子写作业不算快的,每天晚上写到11点是常态,偶尔还写到十二点多。每每孩子写作业超过十一点,这个老父亲就坐卧不安,心疼这孩子的身体。好几回因为这他和女儿拌嘴,他希望女儿保重身体,到了十一点就别写作业了。而女儿一向听话乖巧,放不下作业,害怕交不上作业挨批评。有一次,他强行让女儿放下作业去睡觉。哪知道女儿辗转反侧睡不着,央求老爸让她回去写作业,我朋友这心啊,刀割了一般。真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针对这样一种作业认真、速度不快但成绩优异的孩子,还真得想办法帮助她。一个是学科老师要有足够的智慧和用心,做不到个性化作业,那也能有分层作业最好。不同水平层次的孩子分成几个等级,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比方说,成绩好的孩子,基础题比例少一些,留出时间让孩子解决难度题。相反,基础薄弱的孩子,多做一些基础题,将基础题部分扎实起来。二是坚持熔断机制,也就是孩子如果到了十一点还没有做完作业,可以申请熔断。如果孩子不听父母的劝告,家校沟通和协调,缓解孩子背后的担忧。三是提高孩子的元认知能力,每次写作业之前能够辨别作业的类别,从而能够挑选题目做,达到效率最优化。

      因为从事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我和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成为朋友。这两天正好是初中升高中自招考试阶段,自招成绩出来,我一朋友是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竟然岛城前四高中,自招成功者占了全班1/4左右。如此骄人的成绩令人瞩目!我了解这位朋友,作为班主任超级有爱心,去年看其朋友圈,家校关系极好,竟然有家长自己做好吃的送到班上,每个孩子一份。你说,有钱的家长挨个孩子送一份礼物我信,但是你做一顿饺子或者哈饼试一试(半大小子特能吃)?太难得了!那是真心啊!家长的朴实也着实让人感动,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打牙祭。而在教学上,分层作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随时保持与父母的良好沟通等等,和我上面提到的原则一致,这样的老师太难得了!

      哦!说起来认识她是因为有一天她集体采购我的书,我以为仅仅是作为班主任组织张罗一下,后来我才知道是她自掏腰包送给班上每一位同学!我大为感动,我说就冲你这份爱心,我不挣你钱,还送一场讲座到你班上去。未曾想,她说,我还是级部主任,有个不情之请,能否给我们全级部的同学讲一讲。唉!我被她的爱心打败了!还有一个细节,讲座结束后,她说正好刚考完期中考试,有些同学进步明显,能否请您移步到班上给他们颁奖!她用心良苦,我欣然应允。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科学改变学习(29):睡眠问题引发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