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儿童的初期

今天读第三章《儿童与社会》,这一部分的观点与我的认知是比较接近的。说明我之前 所受的教育中,很多来自于这里。

1.一个人倘若想满足生命的冲动,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那就要和异性共同生活在一起,而于那些彼此孤立的男女而言,这是极难实现的。

2.我们每个人均要对周围的人予以帮助,也应该与自己的同类休戚相关。

3.心灵所背负的使命就是对处境进行评估,没感觉凡人修仙哈达威进入下一个处境,进而遵循着以最低的消耗赢得最大的获益的原则。

4.倘若想弄清楚一个人的性格类型,那就一定要追溯到其幼年时期,分析其在那时的态度、表现和举止;倘若想真正弄清楚某种性格类型,那就一定要清楚这种性格类型的形成环境。

5.在婴幼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其对待人生的态度就会被确定下来;而且从此之后,每一个婴儿的行为均有其独特之处,这让我们绝对不会将他苍婴儿混淆,原因是他已经表现出意义 明确的行为模式。

【思】对于老师的个性了解,可能我们无法更多的追溯到幼年时期,但对于学生,特别是个性突出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与家长对话,通过与小朋友聊天,可以了解很多幼年时期的成长环境。这将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理解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甚至可以推理,父母是否具备后续的教育能力。如果父母的教育能力无法跟上时,做为老师是需要尽早地调整策略,让孩子独立成长 起来,变成家庭教育走向优质的推动力量。

我一直觉得,我们就是不断行进在理想路上的人,但绝不能将理想与现实完全重叠,要意识到现实的复杂性,意识到理想前进路上的众多不确定性。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一切没有遇见的事情,使我们更加心平气和。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到儿童的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