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渴望外界回应是怎么回事?
我要为你讲一个完整的个案。因为它非常地具有代表性,我相信通过对它的分析,和对相关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你很好地了解一个成年人在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确认。
这个个案的主人公是我的一位来访者,她是个女孩,称她为M吧。她来找我咨询的时候,25岁,当时我发现她有两个非常特别的地方,一个是有撒谎癖,一个是很容易紧张。
个案问题分析
什么是撒谎癖呢?就是,当别人问她关于自身信息的时候,她永远不会在第一时间说实话。
例如关于收入,假设她月收入是12000元,那她绝不会第一时间如实相告,哪怕是最好的朋友。她要么说多一点儿,要么说少一点儿,就算跟真实数字只差一点点,也不会把真实数字告诉对方。
当然,你可能说,收入算隐私,想保密可以理解,但她在很多其他事情上也是这样。例如吃了一顿饭,别人问她花了多少钱,她也绝不会说实话。
这样的撒谎癖不是道德问题,因为她不是为了骗取好处,更无意伤害对方。我认为,这么做只是要把自己的真我隐藏起来,不让人看到。
对我,她一开始也有类似表现,例如关于姓名和家境,她都有隐瞒,但后来又如实告诉了我。但后来据她自己说,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在面对我时,她已经尽可能坦诚了。
再说说她的第二个特征,容易紧张。
我和她做一节心理咨询的时间大概是50分钟,这个过程中M会一直坐得很端正,而且每时每刻都在非常紧张地关注着我的一举一动。如果我略有懈怠,如疲惫、犯困、皱眉或者低头等等,她都会紧张地问:我让你累了吗?我刚才的表达不好吗?我是不是说得太乱了?
通常这样的现象,我倾向于理解为,这其实是来访者对咨询师生气了,但他们表达指责时会有困难,于是把这份指责转向了自己,所以才会问你是不是她哪里做得不好了。M说,她真的从来没有因为我这些懈怠而生气,她是觉得,自己说话确实啰嗦,没重点。
不过,对于她每时每刻都在紧张地盯着我这一点,她是没有自知力的。对她而言,这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她在哪儿都这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诗句可以用到这儿。
“镜映”与“无条件积极关注”
经过我的分析,我认为,她的撒谎癖和容易紧张的问题,都可以归到一点上,那就是她在寻找“镜映”[1]。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简单来说,就是给出正向回应。
从生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来说,我们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最早是从镜子里来的,我们会有一个被外部照到,然后才知道我是谁的过程。
心理学意义上自我的确认,也需要一面镜子,需要另外一个人作为镜子去确认我们、看到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婴儿需要通过妈妈等主要照料者作为镜子,从中得到自己身份的确认。
回到M这个个案,也就是说她希望她发出的每一份动力,都能从我这面镜子里得到回应,这会带给她一种感觉,“她完全是好的”。
所以说,她每时每刻的紧张,对我一举一动的关注,就是希望我能给她这种回应。当我有懈怠时,她之所以不生气而是指责自己,是因为她把我当成了权威,权威这面镜子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也是因为受她影响。
从职业角度看,我的确需要给她“镜映”,或者,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无条件积极关注”[2],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概念。简单来讲,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我对你好,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所以我对M的心理咨询,最初就是支持和肯定为主,后来才逐渐给她专业的分析。
M的撒谎癖,可以这样理解:她如此渴望得到外界回应,尤其希望从别人的镜子里看到自己是好的,当她得不到这种回应,就会让她觉得她的真我是“坏的”。所以,但凡涉及到“她自己”的信息,她都会习惯性撒谎,制造一团迷雾,好让别人看不到她的真我。
这也会导致一些其他常见的问题,比如她几乎没朋友,她和父母的关系相当差。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想着改变父母了,因为最终会绝望且疲惫不堪,只好转身离去,而去构建自己的生活。M读过不少心理学的书籍,知道这一点,但她本能上特别想改变妈妈,特别想和妈妈亲近,于是做了很多努力。
一开始,她是受到了一些挫败,但经过一年多努力后,突然一天,她和妈妈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听到她的讲述,我深切感知到这是一种质变。不过同时,我也有担心,因为这是M使了很大劲才换来的,而妈妈也很不自然,这份变化能持久吗?后来,她和妈妈的关系果然出现过很多次危机,有时危机能持续半年。不过,每一次危机最终都化解了,前两年多数是她主动向妈妈示好,后来基本都变成,妈妈先过来向她示好。
在和妈妈的关系有了质的改善后,她遇到了一个蛮合适的男孩,开始了真正的恋爱。这个过程中,做心理咨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不是咨询,她可能分分钟就会选择分手。想分手的原因都是一致的,就是当男孩有了懈怠后,她立即觉得,对方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心理咨询中我的懈怠,和恋爱中男孩的懈怠,有时是真的,但更多时候是她自己的误解。追求镜映的人,只要没得到积极回应,就会感知成负面回应。可实际上,除了别人偶尔会给她负面回应外,很多时候别人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产生的一些懈怠,并不是针对她。
这个道理,其实她头脑里是懂的,但体验上却做不到,对方不给积极回应,她就会紧张。我认为可以这么说,她在6个月前的婴儿期,共生需求没得到基本满足。于是,虽然她有成年人的头脑,但她的心灵上还非常渴求与一个人共生。
再后来,她结婚了,可是,并不像是两个成年人的婚姻,更像是丈夫是一位妈妈,在哄着她这个宝宝。
孤独与回应
她和妈妈的关系愈加亲密,会有各种约会,一起看电影,一起听课,一起吃饭。有一段时间,她只要一空下来,就会不安,特别想给妈妈打电话,有时电话接通了,却不知说什么。
一孤独就不安,必须要找人陪伴,这可以理解为,孤独的时候,因为没有镜子给自己积极回应,于是她就会觉得自己的动力与意志都是坏的。这太可怕了,所以必须要找一个人,作一面镜子来告诉自己:你是好的。
妈妈越来越懂女儿的这种感觉,会对她各种夸奖、肯定、表达喜欢,妈妈常对她说的一句话是:“你可爱,做什么都对。”并且,妈妈虽然有忍耐和配合的时候,但她由衷地愿意这么做。
我的理解是,妈妈之所以在女儿幼小的时候没满足女儿的共生需求,是因为这位妈妈也没有从自己妈妈那儿得到满足。所以,随着和女儿的关系越来越亲密,都有了共生感,她的共生需求也被满足了。
M在和丈夫、和妈妈的这两对关系中,甚至会越来越放肆,而丈夫和妈妈都能容纳这些。有时候可能会受不了,关系会暂时崩掉,但他们都会主动转过来和她修复。能有两个人宠自己,M深深地感到,这太幸福了。
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三年后,一些改变悄然发生了。有一次,有人问M,你的新工作怎么样?她自然而然地跟对方讲了一些情况,包括她的收入等等,然后她意识到自己竟然没有撒谎。在和我的咨询中,她也逐渐放松一些了。有一天,我突然感觉到,我们关系中的那种一直以来的紧张消失了,我也忽然明白,她变了,她放松了下来,她不再每一分每一秒都关注我的一举一动。
她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改变。她说她觉得整个生命乃至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有一句话从心中涌出:“反正有大把美好时光可以浪费。”
M能从极度紧张发展到基本放松,这是一个巨大的成长。
作为这一模块的第一讲,我们一起通过这个案例,了解了一个成年人在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确认。之所以用M的个案来串联所有的内容,是因为这样更能帮助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