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一)与《起跑线》的邂逅

很久没去过电影院看电影,也很久没看过印度电影,所以才有与《起跑线》的邂逅。


一句话概括:一对中产阶级的夫妻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够上好的学校(赢在起跑线)而经历的各种风雨。

故事情节回顾:开篇是以浪漫唯美的曲调,来回忆拉吉和米图的青春爱情的印记。之后画风一转,有销售衣服的实力来引出拉吉的事业(服装设计行业),来表明他家庭收入可观,在当地地位较高,算是当地一亨。由于妻子米图对自己女儿的深重关爱,对她的教育事业和未来规划非常注重。非常坚决地要求一定要让女儿上好学校。在资本、意识作为前提,才开始引发了接下来的各种“趣事”。

首先是走马观花去欣赏各种名牌院校,风景确实大为不同,正如里面台词所说,“漂亮的像高级酒店的学校我还是第一次见过。”就像是刘姥姥进入了大观园一样,让人叹为观止。

然后是为了得到就读机会,全家搬迁学校附近。为了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在家里面举办了一个派对,招代各方来宾。但,毕竟多年来的习惯和作风,一时间是无法蜕变成另一个“更高级”的状态,所以在派对上拉吉和女儿响起自己喜欢的音乐和跳起最爱的舞蹈。在那片地区的人看来,这是非常俗气和可笑的,因此他们“洋相”尽出,让妻子米图大为恼火而关掉电源。

原以为,买到房住新家就可以解决上学问题了。但实际为了争取到上学资格,各方面不断对他们“打脸”。

因为皮亚基础太差,因此需要一天到晚参加各种培训班,拉吉无奈地问,“那什么时候可以吃饭、休息呢?”咨询师直接反驳,不想进名校就不用参加。之后还要求父母也要参加相对应的学习,要求非常高。在初进培训机构的时候,咨询师让他们一家见识所谓的“高素质”学习环境下的小孩子们,在一个非常宽敞整洁漂亮的大房间里面玩耍,有的小孩玩的是各种恐龙玩具、有得能用三四种语言来向老师问好。这样的辅导环境,夫妻俩眼里满满是“被折服”的眼神,很自然地就配合咨询师的辅导安排。

然而,培训参加了,面试也准备了不少,甚至自我介绍都是让作家来写的。去了学校面试却一而再地被拒绝。因为学校的领导认为,一个裁缝出身的家庭,不会太重视自己小孩子的教育。

迫于无奈,拉吉不断辗转,想法设法,有试过联系“公职人员“托关系把事情解决,结果得到的答案是这样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也试着拿着一皮袋的钱准备前去贿赂校长,结果看到前面一个有同样想法的父亲被校长大骂出去,并且将其子女在整个地区的教学系统列入黑名单。工作人员喊道,”下一位,拉吉。“他自己都不敢认自己了,还装着若无其事样子左右相顾,”拉吉是谁?“这场景实在让人忍不住苦笑。

晚上无法向妻子交差,也被吐了一脸苦水。拉吉店里员工xx拜访发喜饼,意外地得知可以申请RET。在奶茶店老板的指引下,曲线救国,开始申请RET指标。开启了在新家是”出国旅游“、在贫苦地区则是艰难适应环境的分身场景。

当然,事情可没有如此顺利。为了应对印地语老师的实地考察,他们举家搬到贫苦地区去生活。一达到那儿,一大堆人就热情地围起来帮忙提行李,还有一母亲特意拿了甜品分享新来的客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面生活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被老师发现并认为涉嫌欺诈。等下一阶段再过来考察。拉吉迫不得已跟上无名汉去工厂打工、妻子也要在日常生活上”锱铢必较”。幸好,最终还是通过了老师的考察。

故事的最后,是拉吉主动申请退学,并且在校级演出的时候邀请了整班公立音乐子弟来表演音乐舞蹈。场面甚为感动。


(二)电影之后的恬静时光:引发自己对教育的思考

1.读书是打破阶层的唯一通路,但在印度,这个通路几乎是不存在的。

根据网络上的信息:传统上,印度是一个以种姓制度的国家。印度社会阶层被划为4个等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和行政贵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罗(被征服的奴隶)。还有第五种姓,贱民被称为达利特人,意为“不可接触之人”,其他种姓不仅不能与他们交往,连喝水都不能共用一口井。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起初我也不太能体会,后来经过对比才明白其中的一丝滋味。例如我们现在是处在法制社会,做许多事情都是可以有法可依的。然而,以种姓制度的国家,首先,就不是法制国家,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有力的实施手段。之后,各阶层不能通婚,就已经表明了第四等级、没有等级的大多数人无法通过跨越种姓的婚姻来改变命运,之后读书,本来就没有条件读好的学校,公立学校的环境也差强人意。就算艰难困苦经过成功上完学,即使是会说英语,低种姓的人还是低种姓,地位还是如此卑贱。尽管相对父辈而言已经改善了好多,但还是很难摆脱自己出身带来的阶层烙印。所以,对印度的低种姓平民,深感不安,并庆幸自己生在中国。

2.赢在起跑线上,就真的赢了?不不不,其实游戏才刚刚开始。

能上好的学校,是众多父母心所向往的。然而,上好的学校就能为人生一路开挂,走上成功的人生吗?

不是的。能上一个好的学校只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好的环境,减少环境对小孩子的不良影响而已。并且身边的同学都相对优秀,家庭环境都是非常乐观而且其父母也是相对优秀的人。好学校提供的环境确实是非常珍贵和难得的。

然而,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左右一个小孩的发展。

.但我举个栗子,来说明我想要表达的东西。现在很多小孩子都“非常厉害”,古诗词信手拈来,随口就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父母也为此乐开了怀,都是学校老师教得好。但,你试着去问问他,“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估计没几个孩子能答出,即使答出也是简单地重复老师讲过的话语(如有答出的孩子,家教非常到位,佩服!) 我相信很少有老师能亲自带学生登上楼顶,并且亲切地问学生“现在你明白了楼底和楼顶之前的区别了吗?“学习知识和对知识的感受能力完全就不是一回事的呢。而学校、老师只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孩子罢了。

学校教育学生知识,给予学生好的环境。如果家长对学校寄予太多奢望,就高枕无忧这样的方式实在不妥的。其实,孩子的处事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对生活的感悟和感知能力、分享和体会他人情绪的能力等等,这些是学校教不了的就像是没试过被烈日曝晒下下田干农活,是很难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然而正是这些能力才是直接决定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和表现。所以,不要轻易地相信,上了好的学校就能够实现一帆风顺的人生。好的学校并没有责任还你一个高素质的孩子。

我并不是批评这样的教育不好,我会说挺好的,很公平的,人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我只想强调情商方面的素质,是需要言传身教的,是许多学校或者所谓教育机构教不了的,并且这些素质是比学习知识这些简单的机械记忆和重复更为重要。

因此,如果能赢在起跑线上,很难得,也值得庆贺。但更重要的一堂课,是家庭方面对孩子性格、学习能力等等各方面个人素质的教育。所以,即使,输在起跑线上,也不用太担心。要相信仍然大有机会追上的,关键看父母、家人如何栽培。

你可能感兴趣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