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最该习学的是,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发自内心的去理解和认同

20210408 周四

今日有感:

1我越来越观察到:我平日里如何对人对事,我遇事的应对心态,做事的言行模式是怎样的,某种程度上,孩子对人做事表现出来的也差不多类似。我对自己不满意,有些自卑做事没底气,孩子也表现出对自己的不满意,言语中心里老怕自己做不好,怕得不到认可;我用挑剔的眼光看他指责的语气说他(本意是想让他做好更好,有时也是情绪的发泄),他也用挑剔指责来看和说我和别人(有时候是为自保,有时候是对被挑剔被指责的回击);我有时对人对事有消极的想法看法,有质疑和抱怨,我发觉,孩子在某些时候,遇事也负面情绪一大堆。……

所以呢,我也逐渐从心里认识到,我是怎样的,我是如何做的,真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身边的人,尤其是处在幼少时期的孩子。

那还对孩子说什么,“你应该这样做,你要那样改!”

还是踏踏实实的回到自己身上,想让孩子如何如何,自己尽量尽力先朝这个方向去做吧。

孩子会站在我的肩背上,继续开拓他的人生蓝图。

关键是,我给他打了个什么样的底子,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肩背?!

从当下不是培养孩子,而是培养自己做起吧。

2在文章里看到:“比起质疑和要求,其实,理解和认同更能促进他人,达成你对他的期待”。

想想也是,当受到质疑和要求时,可能最先想做的是排斥和对抗吧。也许会为了证明自己,而鼓起些动力去按要求做,但毕竟是憋着一股不太顺畅的气哦。

如果能得到理解和认同,那动力,是自发而顺畅的吧。

当然,我还是意识到,别把“理解和认同,当成想要促进别人达成自己期待”的手段。一旦这理解和认同,带了目的,成为手段,那就变了味道,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和认同”了哦。

也许,我们最该习学的是,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发自内心的去理解和认同。

3今天学到一句话:“要”的反义词不是“不要”,而是“给”。

我要这样,我不要那样…

我要你这样,我不要你那样…

其实只不过是“要求,索求”的正反面说法罢了。

问问自己,

我能“给”出什么?

我愿意“给”出什么?

真的去“给”,自己才会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许,我们最该习学的是,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发自内心的去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