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成功不是因为你不行,是你不愿意

                  ———读《终生成长》


      选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可以改变我总想躺平的状态,希望自己能一直支棱起来。但是小墨说,如果是这个目地的话,这本书不一定适合我,因为这是一本讲思维模式的书。到底对我有没有用,咱们后面再谈。


这本书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她把我们成功与否、我们的行为习惯、与他人的关系、家庭、事业如何,最重要的要素都归结为,我们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种叫作固定型思维,一种叫作成长型思维。


一、那什么是固定型思维、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最本质含义就是他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急于证明自己,害怕犯错,害怕被否定。容易因为一次的失败和挫折就定义自己是失败者。时刻都在接受别人的评估。让我想到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说的的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至老”。现在想想这句话多么可怕,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的灌输,在孩子七岁的时候就给他一生的可能性判了死刑。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

比如我们都害怕公众演讲,有的人会因为一次失败的演讲经历,告诉自己是一个不会演讲的人,而有的人克服恐惧经过刻意练习,就可以面对几千甚至几万人演讲。

我家希宝今年5岁,是个平时有点胆小害羞的女孩子。在学校最害怕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为了帮助她克服,我俩定了一个小游戏,只要今天希宝在学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不管对错,我们就在家里墙上贴一个小奖杯贴纸。经过不到一个礼拜的收集贴纸奖杯游戏,希宝就成功的喜欢上了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我无意间用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去引导希宝克服这个问题,而不是用固定型思维模式去给她贴标签,比如你是个胆小、害羞的孩子,甚至会责怪孩子你为什么不能胆大一点。


二、两种思维模式对努力的看法: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眼中,努力是有缺陷和不足的人需要做的。

小提琴家娜佳•萨莱诺在10岁时与费城管弦乐队合作,完成了她小提琴处女秀。到茱莉亚音乐学院跟随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多萝西•迪蕾学习后她才发现自己有一系列糟糕的习惯,他的指法和运弓非常糟糕,此外拿小提琴的姿势也不正确,但是他拒绝改变。


几年过去他看到其他学生迎头赶上甚至超越了她。在接近二十岁的时候她的自信心严重受挫。“我曾经那么成功,报纸将我称为神童,但我现在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


努力后还是失败的事实会让自己找不到借口,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们最大的恐惧。这种恐惧笼罩着萨莱诺,让她止步不前甚至一度不带小提琴去上课!


经过了很多年的忍耐和理解,后来有一天迪蕾对她说,“听着,如果你下个星期再不带小提琴来上课我就把你哄出我的教室,我没有在开玩笑,这种状态应该到此为止了。”

为什么努力如此令人恐惧?

有两个原因:第一,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了不起的天才不需要努力。对努力的需求会给她的能力笼上阴影。第二,就像萨米诺说的它让你再也无法去找借口。如果没有努力,你可以说“我本可以……” 而一旦你努力过了就不能再这么说了。萨米诺很害怕失去迪蕾这个老师,她终于想通了努力后的失败——一种诚实的失败,比她现在的行为方式要强得多,所以她开始与迪蕾一起为一场比赛训练。她第一次付出了她全部的努力,顺便说一下,她最后赢得了比赛。

如今的她说,我现在知道了一个事实,你必须为你喜欢的事,付出最大的努力。


读完这一段,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说的不就我吗,虽然我不是什么天才,但是回忆了一下,从小到大,我好似一直在凭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在糊弄自己。上学的时候,特别是历史政治这样的课,我从来不听讲,都是快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把书当故事看,考完就忘了,但是凭着一点记忆力和理解力,每次居然还考的不错。为此我同桌经常表示惊诧,说同样不学习,为什么你每次都能考这么好。到现在我都经常会洋洋得意当故事讲给人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习惯其实害了我,让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目标全力以赴过,不舍得拿出全部力气去努力。其实最大的恐惧和萨米诺是一样的,害怕努力后仍然失败,失去借口。经常一种幻想里,我是没好好努力,否则我一定会……

是时候打破这个幻想了,必须为目标开始拼尽全力。

所以失败不是我不行,是我不愿意,我不敢。勇敢承认这一点是改变的开始。


三、该如何培养我们的成长型思维


①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第一点,要关注成长而非天赋。天赋并不重要,就算有细小的差别,但它并不重要。


所以在表扬孩子时候,不表扬,你真聪明,真棒,真厉害,应该表扬她努力的过程,比如我对希宝说,你勇敢的举手,突破自己,一点太棒了!而不是说你今天答对了,真不错。


第二个,可以批评,但要进行建设性批评。批评不是侮辱他,批评不是恐吓他,不是吓唬他,更不是动手打他。批评是建设性的,跟他一块儿商量怎么样做能够变得更好。


(这一点要经常反省,一着急特别容易吓唬威胁孩子。)


这两点归结起来是一回事,叫作不要评判而要去教导。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的父母会出现的情况,是用最差的方法去求最佳的结果。


当一个父母用这样的固定型思维去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想追求的是一个成果,但是这个方法是最糟糕的方法。


那么,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呢?是温和的充满着成就感的环境,还是有足够挑战的环境?


研究的结果是,要给孩子高标准的教育环境。


在一个贫民窟的学校里,有一个老师去给他们教阅读。美国阅读是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孩子根本就没有阅读能力。老师要求他们要读《麦克白》,要读莎士比亚,读《双城记》,读《简爱》这样的书。

后来,这些孩子的阅读成绩得到了大幅提高,他们比城里的那些公立学校的孩子们的成绩还要高。孩子们会有充分的潜力去发展,所以当你给孩子足够挑战性的教育环境的时候,孩子才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因此,成长型思维不意味着减少他的挫折,不意味着不批评,更不意味着永远是和风细雨。但是关键点在于,你所专注的点,是他此刻的状态、对他的评判,还是方法和努力的过程。


另外学习脑科学有助于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当大量的孩子学习了脑科学以后,知道原来大脑可以成长,原来大脑的神经元可以产生更丰富的连接,大脑可以变得更加聪明,这时候孩子们才更有信心去改变自己。


② 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四个步骤

*接受

每个人都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对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不必感到羞愧。我们首先得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


*观察

观察你的固定型思维人格,明确它出现的原因。

可以想一想:最近一次我们的固定型思维因为什么而引发?当时你有怎样的感觉?它对你说了什么?最后导致你做出了什么决定,或者付诸了哪些行动?


*命名

第三步,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可以和生活中的某个人同名,可以是一本书名、一个电影人物名。当然,也可以是你不喜欢的一个名字,用它警醒自己。


*教育

了解了引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和它带来的不良影响。接着,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


当它出现并阻碍你时,你得学会和它沟通。你需要向它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它和你一起踏上行动的旅程。


当你遇到挫折、压力时,它又会出现。这时,你需要告诉它,你将怎样计划从挫折中锻炼和成长。


总结:

本杰明•布鲁姆(一名杰出的教育研究人员,经过40年对美国以及国外的校园学习的透彻研究)他的主要结论:如果说一个人能学会什么东西,那么世界上其他人也都可以学会!

所以努力不是万能的,但是人的基本能力通过努力都可以培养。愿我们都愿意为梦想去付出努力。ps读完这本书,对我能支愣起来还是非常有用的 。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不成功不是因为你不行,是你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