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亚里士多德答道:“他们活着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程度,是很不容易的。
“真有意思”、“讲得真好”,表明你不但在注意倾听,而且很感兴趣,这也就对方谈话以鼓
③生活中有一些属于“闷葫芦”型的人,他们由于长期受到某一些人的误解,甚至歧视,因此心里感到压抑,从而决计将自己扮成“装在套子里的人”,“两耳不闻套外事,一心只图平安过。”打破这种“闷葫芦”的方法就是用炽
热、诚挚的心灵去撞击他的心灵,掌握他的某些个性,寻找他喜爱的话题。可以找个机会和他在一起,告诉他:“我们可真一样,都不喜欢多嘴多舌。”“哎,我们少说话,谁理解呢?”这样反而可能取得对方的同情。语言一旦沟通,很快可以成为好友。
听和读,本来就是两回事。
是非题让人思考“Yes or no”;
选择题让人思考"Which one is better"
相当于先帮对方回答了“Yes”。
如果把“是非题”变成“选择题”,听起来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去做家务,好不好?”这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而“你是想现在去做家务呢?还是想玩一会儿游戏再去做家务呢?”虽然实际的意思差不多,但是听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可选择的问题。听到这句话的人,马上就会去比较哪一个选项更好,感觉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做决定的时候也会更加轻松愉快。
1.想改变他人,就必须首先意识到,只有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人们才会乐于改变。否则,即使对方被迫接受你的观点,内心也仍然会有抵触和反弹。
2.所谓“有选择”,很多时候其实只是一种感觉。你完全不需要做出任何实际改变,也可以发掘出某些选项,让对方觉得自己是有选择的。
3.这种“营造选择感”的话术,并不是欺骗,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表现你的关心和体
放心,您随时可以反悔
(1)面对犹豫的人,
越是急着催,他可能越是会往后退。
(2)人只要跨出了第一步,通常就不会回头了。
1.人只要跨出了第一步,通常就不会回头了。但也正因为如此,做决定的时候,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世上没有后悔药。要打消这层顾虑,就要保证对方有后悔的权利。
减砝码的话术
人不愿意做新的尝试,
往往都是因为尝试的成本太大。
想让对方答应你,就先让他拒绝你
[插图]
面对一个正当、善良的诉求,
很少有人能够连续拒绝两次。
[插图]
因为害怕后悔,
所以才会纠结。
层次高的人,
才有不跟别人一般见识的心境。
这不是妥协,而是特权。
别人DISS你,千万别入坑
更好的说法:“医生,没有别的意思,也不是要您给我指示,我只是好奇,如果是医生您碰到我的状况,您自己会怎么选呢?”
“我就是下了点笨功夫而已。”
“老板,我刚出社会,有些事实在不懂。不知道能不能请教老板,像××××一类的事情,换成是您,会怎么应对呢?”
“我知道我的话伤到你了,真的很对不起。”
“对不起,是我没有勇气跟你说实话,我不该这样,以后有任何问题我们都一起面对,好吗?”
“心理账户”这个概念,也可以解释很多老一辈的人请客吃饭毫不手软,但买起电子产品就会斤斤计较,因为这种开销,是在他过去的生活经验里,并没有体验过的事,乃至于他会认为这是无中生有的开销,非常浪费。对老人家来说,电子产品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新形态账户”,是他不能接受的开销。
事实上,很多亲人间的观念差异,就是因为对方不能接受“新形态的心理账户”,才会舍不得花钱、舍不得请保洁阿姨。因为在他的人生经验里,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开销,一时半刻他没办法接受这种“新形态账户”,所以才会觉得很浪费。
一个常被用来教导我们不要说话的案例。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答: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一个常被用来教导我们不要说话的案例。
口无遮拦,没有顾忌,兴致所至破口就骂。这就是原生态的沟通方式。
孔夫子教我们应该“克己复礼为仁”。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原始的贪婪和恐惧,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这个世界。这才是沟通正确的打开方式。
沟通的目标不是“口服”而是“心服”
“沟”是方法,“通”是目的。
“共情沟通”
就是倾听者对倾诉者的经历感同身受,引导倾诉者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问题的根源,继而影响并改变他。简单来说,就是沟通时要有同理心,在别人悲痛时,你设身处地地理解他的悲痛;在别人烦恼时,你设身处地地理解他的烦恼。
“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件是把别人的钱放在自己口袋中,另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放入别人的脑袋中”。这两件事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
沟通是双向的,你不仅要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清楚,还要时刻关注对方的情绪和反应,并能够接收到对方反应中的有效信息,继而做出更加合适、有效的反馈。
好的沟通应该具备下面几个特点:
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定要刻意练习
沟通当中要讲究“求同存异”!
掌握高效沟通力的关键在于对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路转换。比如,当对方的想法与你的想法相左时,要引导对方与你的思路一致,你就要先对对方的想法表示理解、尊重和认可,然后再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以求寻找共同思考的角度。
有效的沟通
能够打开社交过程中双方紧闭的心扉,或者化干戈为玉帛,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与人合作特别难,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才是对的,别人应该按照我们的想法和要求做事,否则,我们就会与对方产生矛盾或冲突,合作自然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真正的尊重,应该是从他人的视角去看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也就是了解对方的“being”,哲学上称为“存在”。简而言之,就是了解对方此刻存在的状态是什么。如果我们能从对方的视角去看待他正在经历的一切,并接纳他所做的一切,而不是不断在自己心中幻想“如果他不这样做多好”“如果他听我的该多好”,就是对对方最大的尊重。
沟通需要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同样也要建立在尊重自己的基础上。很多时候,我们会生气、会发飙,甚至情绪失控,大喊大叫……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恐惧,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内沟通需要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同样也要建立在尊重自己的基础上。很多时候,我们会生气、会发飙,甚至情绪失控,大喊大叫……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恐惧,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内在需要没有获得满足,我们没有获得他人的尊重。所以在我们看来,眼前的一切都意味着失败,意味着我们一事无成,这是任何人都难以接受的。
那么在沟通中如何做到尊重自己呢?
前面提到,要做到尊重他人,我们就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他的经历和他的情感状态;同样,尊重自己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此刻的状态:“我”为什么会这样?“我”的哪些需要没有获得满足?
1. 委屈和讨好
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沟通过程中,对自己的需要不太关注或关注度很低,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这种人叫什么?叫“老好人”。
我们身边应该都有这类人,一心一意为别人好,人缘也特别好。可这些行为并不能令他们快乐,因为长期委屈自己、讨好别人,自己的内心所需却不能获得满足,甚至渐渐枯竭。
2. 控制和强势
与委屈自己、讨好别人相反的,是对他人关注极少、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这类人在与他人沟通时,很少或根本不把对方的需求放在心上,只在乎自己的哪些需求能得到满足、能获得哪些好处。这种沟通模式叫什么?叫作控制和强势。采用这种模式的人沟通时总喜欢用强势的语言和态度试图控制对方,让对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人在公司领导中比较常见,有人可能觉得这种人很有魄力,但他们的人际关系却很糟糕。因为他们的沟通方式会给人很大的压力,他可能颇有管理能力,但大家并不是心甘情愿地与他合作,而是出于一种害怕,比如怕失去某种利益、怕被惩罚、怕被开除等。合作有两种,一种出于彼此的欣赏与喜欢,另一种就是出于害怕,这两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种沟通模式并不是真正靠沟通来实现目标。
3. 忽视和无助
还有一种人,在沟通时既不关注自己的需要,也不关注别人的需要,也就是处于一种懒得沟通或不愿沟通的状态。这种沟通模式叫作忽视和无助。
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它是一个心理学的专有名词,指一个人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所以,这种“无助”来自我们人生中的一次次挫折和打击,最终导致自我评价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
4. 尊重与合作
与以上三种沟通模式完全相反的是一种积极的沟通模式。运用这种沟通模式的人,会在沟通中积极平衡自己与他人的需要,既关注他人的需要,也不忽视自己的需要,他们沟通的目的就是尊重与合作。这也是成为一名沟通专家最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沟通模式。
是在沟通当中如何处理情绪和信息,也涉及四种模式:1.知心大姐式
在沟通中,如果一个人对信息的关注度很低,很少或从不关注事情如何发展,而只关注其中的情感和关系,这种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心大姐”。他们看起来很知心,非常看重跟你的关系,你哭他陪你哭,你难受他可能比你更难受,但就是帮不上任何忙,对事情的推进也毫无帮助。因为他们关注的只有情感,而不去或根本没有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人在公司中很常见,就是那些左右逢源的“老好人”。你会发现他们很会安慰人,但就是没什么业绩,也起不了什么实际作用。
2.冷面杀手式
与“知心大姐”完全相反的是另一种人,这种人永远只谈实际问题,从不谈感情。如果大家看过《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电影,其中的女主编米兰达就是这样的人,她对任何人都尖酸刻薄,员工在工作中稍微出现一点儿失误,立刻就被开除。我把这种人称作“冷面杀手”,他们跟人沟通的方式永远都像个没有丝毫感情的“杀手”。
3.拒绝沟通式
这类人既不跟你谈信息,也不跟你谈感情,完全是一副拒绝沟通的模式。也就是说,他们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只关心自己的事,许多工程师、程序员就是这样。很多人感觉与工程师、程序员交谈很困难,就是因为他们很少主动与人沟通,有事就找你直接说事,没事就封闭起来做自己的事。这种人自然很难成为沟通专家。
4.沟通专家式
最后一种就是真正的沟通专家了,他们在与人沟通时,既会照顾对方的情感,也很懂得处理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概念,叫作“百分之百的尊重和百分之百的坦诚”,就是说一个人跟别人谈话时,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尊重和百分之百的坦诚。能做到吗?很难。有人就曾跟我反映:“您让我坦诚,可我对他却有那么多不满和怨恨,又怎么能做到尊重呢?”
我很理解这种困惑,但实际上,出现这种矛盾是因为我们误解了尊重的定义。当你感觉坦诚和尊重难以并存时,你是如何看待“尊重”的?我想多数人都将“尊重”当成了面子,当成了无条件满足对方的需求。其实并非如此,前文提到,真正的尊重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对方的视角去看待他所处的状况,去标注他此刻的情感。
重复对方所说的话
告诉对方“你说得对”
沟通要从了解需求开始
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情绪就会产生。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你只限于满足他人的一些表面需求,就很难与对方形成良性沟通。
我们经常在一些书上看到这样的话: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给予了什么。尽管这些话听起来有些老生常谈,却不无道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关心任何人,也从来不肯吃亏,只会不断索取,那我们的内心会快乐吗?我想这样的人不可能快乐,相反,他的内心会变得非常空虚。
我们的大脑中也有两个核:一个核负责管理氛围、情绪,另一个核负责管理信息、内容。
那么,大脑中的这两个核哪一个更优先呢?答案是,处理氛围的核要优先得多。因为在沟通过程中,如果我们不先把情绪和氛围处理好,不能照顾他人的情绪,也不关注他人的需求,那么沟通肯定很难成功。
沟通中有矛盾、有分歧在所难免,毕竟让彼此感同身受是不太现实的。虽然感同身受有些难,但是沟通双方达成理解和包容却是可行的。
我们在沟通前要先观察,不加入评判,只描述事实——你最近回家有些晚;然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感到很无聊;接下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我希望你多陪陪我。这样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然后你再提出一个可执行的请求——每周早回来两次,那么接下来的沟通就会变得很顺畅,而且会很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