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读完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颇有感触。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否也在时不时地想着偏离生活的轨道?是否在按部就班地过着心不在焉的日子?在枯燥真实的生活里心神不宁地做着梦,在梦境里有一搭无一搭地呈现着渴望,就这样循环往复,日子一天天流逝…梦和渴望累积多了,有的自然会去践行他的梦,也有的可能会去接近他的渴望。当然,更多的人大概也就真把它当做梦了…也许,把它们都称为梦可能并不准确,很多时候,只能说是一些想法…

    《一个人的朝圣》说的是老人哈罗德刚退休没多久,日子无聊落寞。有一天收到了一封信,二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奎妮的告别信,她得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信的出现一下子把哈罗德带入了往事,他忆起了与奎妮之间的惺惺相惜的过往…震惊悲痛之下,他给她写了封回信。寄信的路上,想到自己失意的人生境遇,哈罗德走过一个又一个邮筒,离家越来越远,索性决定走到奎妮所在的医院,和她作最后的告别…终于,在走过600多英里,历时87天后到达了目的地…支撑哈罗德走下去的信念就是:只要走下去,朋友就会等着他,就不会死…这大概是哈罗德这一生做的让他最为痛快最遂心意的一件事儿了…

    加拿大女作家门罗的小说《逃离》里的女主人公卡拉,在18岁的时候逃离了她厌倦的父母的家,跟男朋友一起开始了经营马场的新生活。没想到生活并不如己所想那么顺利美好,更不是花前月下。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困境无奈,至爱的真实反应让她无法忍受,渐渐萌生出逃离念头。在一个偶然的情境下,邻居女教授知道了她的想法,资助并鼓励了她的出逃。在逃离的长途汽车上,女主人公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对失去的感伤,对未来的迷茫,情绪几近崩溃。在逃离途中终于强行下了巴士,哭着给她男朋友电话,求他接回了她…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有着不同版本的出走。一个循规蹈矩上着班的股票经纪人,一个有着完美事业家庭和孩子的中年男人,却在某一天毅然决绝地离家出走了。为了理想,绘画的理想,他抛弃了安定、抛弃了责任、抛弃了现有的一切出走了。所有的人都不理解,所有的人都质疑他,指责他,而他从此也开始过着朝不保夕的流浪汉生活…他来到了梦想中的天堂—南太平洋的岛国,创作出了惊世的伟大作品。临终前却让爱人一把火烧毁了画作…月亮和六便士孰轻孰重?每个人心里大概都有自己的天平吧。

    大部分人的心态大概都是《逃离》里的女主角那样,有想法有不满,想改变,但缺乏勇气。极少数强者会是毛姆的男主人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好了就勇敢面对,绝不回头,哪怕众叛亲离,哪怕头破血流。

    强者才是最真实的,他们不需要面具,只需要舞台,自己真正想要的舞台。大多数普通人面对自己的想法磨磨叽叽犹犹豫豫,想得太多,行动力缺乏,承受力不足,所以,做完梦,开完小差,还会回归原有的轨道,当然,等待他们的也是没有悬念的结局。

    人生就好像是一幕剧,大家都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着,每个人都是自己剧的主角,同时又是别人舞台上的配角。有的人本色出演,有的人装模作样…

    所有的人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演着演着,就厌倦了…

    期待着幕间休息,期待着卸下面具做真实的自己。所以时不时渴望出走、想要逃离,走向孤独,奔向远方。旅行也罢,禅修也罢,醉酒也罢,红颜也罢,都是短暂逃离的幕间休息。

    人生就是这样,也许不需要想那么多,毕竟,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真实的会变成虚假的,想要的也会变成了厌倦的,哪用管它是戏里还是戏外,待到剧终落幕时,终会知道自己将归于何处…

    罗曼罗兰说过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所以说,生活在别处其实是一种逃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