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框架
谈谈总需求
总需求是社会繁荣的根本。
马歇尔说只要东西能生产出来,就能卖掉,人民坚信不移,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牛奶都倒进河里,河水变白了,这下人民傻眼了,为啥卖不出了?
这时候救火队员凯恩斯来了,说我老师马歇尔说的是不对的,东西生产出来不一定能卖掉,卖不掉就得想办法。
听我的,让政策这只看的见的手去干预市场吧。比如发发国债,给大家点利息,然后用这个钱把东西买回来,市场不就恢复活力了。
大家一听,说的有道理,试试看吧,所以就有了现在的宏观经济学。
经济政策中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政府觉得我光发发国债真的很没意思唉,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手段,或者多种手段组合来干预市场经济,才能效果倍增啊!于是就有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先看一下这些手段都包括什么
财政政策最主要的就是税收,然后就是政府购买比如买武器等。
货币政策就包括存款准备金(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贴现率(央行借款给商业银行的利息)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到市场上购买债券)
说说失业
如果失业了,国家所采取的措施有三种提高教育水平,例如中国实行的9年义务教育,防止过多失业的产生。
第二个进行信息的扩散,供与需进行信息的匹配。最重要的还是要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补充知识点
一、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差异分析(作为了解)
主要从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目标及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美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贴现率、联邦基金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信贷政策等。
1、中国与美国利率市场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两点:
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利率机制作用的不同。
美国从1970年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到1986年完成,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程度很高;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从1980年开始至今仍在继续推进,未完成利率市场化。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实际效应主要是通过利率机制直接传递的。
但是利率机制并不是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机制,利率政策在调节我国实际经济中存在阻滞因素,使其无法正常发挥效应。
2、货币政策目标设定的差异。
中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美国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三个目标
3、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在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上差异明显,美国已建立起了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而中国未建立。
一国货币政策工具不同偏好的选择往往反映了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一般而言,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高的国家会选择更具市场化的工具;
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低的国家会采用行政干预较浓、力度较大的工具。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迈克尔·斯彭斯)
他的创新之处是研究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备信息的一方会采取某种行动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惑的问题。
设想市场上有两种应聘者,高能者和低能者。假定能力高低是天生的,与后天的教育无关。
面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力高的人有比能力低的人更强的动机把有关自己能力的信息传递给雇主,而这一信息对雇主来说是有价值的。
但问题在于,能力低的人也同样会宣称自己属于高能群。
因此高能者为传递信息所要采取的行动必须是低能者很难模仿的。
他认为,
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它纯粹是为了向雇主“示意”或“发出信号”表明自己是能力高的人雇主根据这一示意信号便可区别开不同能力的人。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人愿意花重资上名牌大学或念高学位,其成本远远超出教育本身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
原因是名牌大学和高学位都是应聘者向雇主发出的信号,表明他们聪明而勤奋。显然,这种示意方法可以帮助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惑。
但是,这种示意方法是有成本的,这里的成本就是“过度教育投入”。
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又称倒U曲线(inverted U curve)
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呈颠倒过来的U的形状。
Y轴表示的是基尼系数或分配状况,X轴是时间或收入状况。
在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
环境污染的倒U曲线
即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会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
从我国环境污染情况来看,根据统计资料,没有经过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的排放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我们的总体判断是环境污染还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且离拐点还有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