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50万大军,却抵挡不住朱棣的10万大军,失败原因有3点。

公元1399年,在朱元璋长孙朱允炆刚刚登基不久之后,朱棣发动了一个历史性的叛乱,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会发动这场叛乱完全是因为朱允炆当时削藩而引起的,朱允炆登基之后想要加强朝廷的统治,所以就需要对各大势力藩王进行整治,在朱棣之前已经有5位藩王被削夺了,而其中第1位正是朱棣同母的弟弟周王。


再加上有人说朱棣有九五之尊气象,再加上朝廷的人把朱棣派往京城的使者给下狱,朱棣感觉到了自己生死存亡的危机,在公元1399年7月发动了叛乱,占领了北平;最后打着诛杀奸臣,清君侧的名头“出征”。

一开始朱棣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北方诸将多为燕王朱棣的旧部,所以基本没有什么抵抗就投降了;到了8月份朝廷终于反应过来了,朱允炆以耿炳文为平叛大将军,率30万大军去平定朱棣;而此时朱棣加上投降的旧部也就是10万人左右。

两者的兵力相差了3倍,而且朝廷的兵源广,后续还可以从全国各地调兵来,但是朱棣兵力就这些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还是败给了当时毫不占优势的叛军。

当时耿炳文的30万大军先后折了2阵,第1阵是先锋部队9000人抵达雄县(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的时候被朱棣偷袭全军覆没,第二阵是在真定(今河北正定)打了一架,朝廷的军队又是大败。

朱允炆一气之下,直接走马换将,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50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但是这一番操作下来,差不多到10月份了;那个时候北平气温已经开始转凉;当时朱棣长子防守北平,用冰冻住城墙,所以李景隆在那边都是白费功夫。

而朱棣当时趁机攻破了大宁(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然后回师北平大败李景隆。


第2年4月(公元1400年)李景隆又再一次的战败了;同年9月的时候朝廷又来了一次走马换将,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总算是为朝廷挣回了些面子,这个盛庸倒是不错,一开始时候打赢了很多胜战,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加上朝廷军队内部纪律一些问题,盛庸也顶不住了。


公元1401年,2月的时候朱棣再一次率兵南下,三月份时候在滹沱河打败盛庸;在同年年底的时候有朝廷内部的大臣跟朱棣告密,京师内部空虚;朝廷接连的败战京城防务的兵力也调派了很多出去,所以导致京城防务空虚。

朱棣随机改变策略,在第2年(公元1402)正月的时候朱棣率兵直取京师,朱允炆派使者想要跟朱棣割地求和,但是朱棣不同意;6月的时候朱棣抵达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沦陷。


当时朝廷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3点,首先是在指挥上不行,其次是兵力孱弱,然后是内部松懈;朝廷军队虽然是朱棣的好几倍,但都是从全国各地调派来的,很不好指挥;各地的兵种太杂乱了,纪律就松散了,关键是朝廷这些军队很多年都没有打过战了,战斗力不好。

而朱棣不同了,朱棣本身就是个身经百战的人,而且他的封地就在北平,朱元璋给他这个封地可不是随便给的,朱棣在这边是负责防御当时北方的蒙古的,他到了北平之后也多次率军北征蒙古,所以他的兵力虽然少,但是个个都是久经沙场的,岂是朝廷军队可比。


朱棣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也宣告着朱允炆时代的结束;朱棣以劣势的兵力打败了朝廷的军队。

你可能感兴趣的:(朱允炆50万大军,却抵挡不住朱棣的10万大军,失败原因有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