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的孤独》:我一直都有些孤独,我背负我的孤独在人群里,就像蜗牛背它的房屋

——  马蒂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拒绝着外部的世界;而爱丽丝则想融入这个世界,但又感到被周围的人排挤。

《质数的孤独》这本书是在图书馆无意中发现的,第一眼被它的名字所吸引,而后封面设计以及简介更让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翻开目录,的确很新奇,它和别的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连页码都是质数编排的,由几个小的章节名字组成,本以为是多个小故事组成。但是看到“爱丽丝”这个女孩名字出现第二次,我发现这是一个男女主并线的故事,就像大多数东野圭吾的书一样。这让我更加喜欢这本书。

图片发自App


爱丽丝本是一个漂亮任性的女孩子,但是因为父亲的虚荣心在一次滑雪中意外伤残了腿,从此成为同学嘲笑的“异类”。没有朋友,后来有个所谓的朋友,还为其纹身,但是后来发现,这只是别人的愚弄。因为种种原因,后来得了厌食症。

马蒂亚一个非常聪明内向的小男孩,天生对数学有着超前的敏感,却有个“弱智”的胞妹,在自己故意弄丢了妹妹之后,陷入了内疚,最后变成了自闭,还经常自残。除了爱丽丝,对任何人都不感兴趣,包括他的父母。

图片发自App


就是这样两个不同空间的人,一种共同的孤独,吸引着对方,却又不能相互理解,可是又彼此相爱,最后没有在一起,让我感到很心疼。他们的孤独,不需要着重的渲染,却在字里行间中抓住读者的人,这让人不由得想到,这个在26岁以此书获奖的年轻作者的内心世界,是否也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马蒂亚呢?

马蒂亚对数学有着痴迷,他认为质数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却但后又发现有一种“孪生质数”,就像他和爱丽丝,相隔不远,却又永远无法靠近。他们彼此吸引,但又相斥。这样一个自闭的马蒂亚形象,却散发着吸引人的帅气,让人真的想撩开面具,看看他的内心。

图片发自App


书中有这样的描绘:“爱丽丝和马蒂亚之间的一些问题是别人先发现的,他们有所察觉已经是很多年以后了。他们牵着手走进客厅,脸上没有笑容,视线的轨迹也不一样,他们的身体像是通过胳膊与手指的接触而彼此相互作用的轴承。

他们的头发有着明显的色差,爱丽丝的头发是浅色的,衬托着她那过于苍白的面部皮肤,马蒂亚的头发则是深色的,蓬乱地垂着,遮住了他黑色的眼睛,使他的双眼消失在那稍稍弯曲的眉弓下面。在他们中间,存在着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共同空间,在这里似乎应有尽有,而空气静止,不受外界的干扰。”

图片发自App


这两段这样鲜明的对比,更是凸显出他们的与众不同和伴随而来的强烈孤独。他们的世界里,走不进他人,只有彼此。

后来,即使爱丽丝已经结婚,马蒂亚身处异乡,但是只要爱丽丝一个照片,一句话,马蒂亚就乘飞机赶了回来。这次的相逢,似乎又在透露着下一次的分别,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或许他们又知道,这次的重逢的背后,他们之间的那根无形的联系真的断了。特别是两个人的结尾处,温馨宁静,却又离不开孤独,让人看了心里真的很难过。

图片发自App


看完了这本书,我想起了《白夜行》里的桐原亮司和唐泽雪穗,似乎他们也是一对孤独的质数;还有《玛丽和马克思》那部动画,即使身处不同的空间,他们的孤独却如此的相似,让他们彼此互相取暖。他们有着不同,却又不乏相似之处。

还有《格拉斯医生》里这句话: “我一直都有些孤独,我背负我的孤独在人群里,就像蜗牛背它的房屋。对有些人来说,孤独并不是他们偶然卷入的环境,而是一个性格特性。而这,我想它只能加深我的孤独,不管发生什么,不管事情是转好还是转坏。对我来说,惩罚只能是终身陷落在孤独的监狱。”

孤独或许是一种永恒的美和不灭的特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质数的孤独》:我一直都有些孤独,我背负我的孤独在人群里,就像蜗牛背它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