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河县寺庙方丈推荐武松去少林学武(虚构)(先注重字数)
第一节 儿时的武松
武二少年不畏强,勇斗恶徒大街上。
大郎暂别众街坊,送弟学艺去远方。
武松出生地是山东东平府清河县(今河北省清河县) 武松,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武二郎。武松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末年,皇帝是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1082年5月5日-1135年6月5日),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北宋的首都在河南开封,当时称作"东京"。这里介绍一下宋徽宗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主要成就。
宋徽宗对绘画的爱好十分真挚,他利用皇权推动绘画,使宋代的绘画艺术有了空前发展。他还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颇有成就的艺术型皇帝。除了书画造艺很深外,宋徽宗还写过不少诗词,下面我们看宋徽宗的一首词"临江仙"
临江仙
过水穿山前去也,吟诗约句千余。
淮波寒重雨疏疏。
烟笼滩上鹭,人买就船鱼。
古寺幽房权且住,夜深宿在僧居。
梦魂惊起转嗟吁。
愁牵心上虑,和泪写回书。
宋徽宗在位时间是1100-1125年。
宋徽宗在任时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持国政,穷奢极欲,兴建苑囿宫观,滥增捐税,以致国政日堕,河北、两浙等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宋徽宗时代当时的国家的环境形式就是如此,这点后面再说。
话说武松从小就父母双亡,由他的大哥武大郎每日起早贪黑买烧饼来维持着他们的生活,武松小时候就很调皮,而且还很顽劣,有一种不服输不畏强暴的精神,常常和他们家周围的小孩子们打架斗殴,经常让武大郎去给人家赔礼道歉,武大郎平日里买烧饼也没有少受气,有时候有街上的地痞无赖拿了烧饼不付钱,武大郎常常忍气吞声,武松经常就和这些无赖打起来,常常被打的头破血流,渐渐到了12岁时。武大郎看这些不是办法,武松的性格太过爆裂,他想了好多天,也向其他熟悉的人打听过,他们建议最好把武松送去庙宇里去学武,这样一来他以后可以防身,也不会被人欺负,保护他的安全,二来有个地方也好由他们帮助教育,于是他就跑去附近的一个庙宇里向师傅说明了情况,刚好这个寺庙里的师傅原来是从少林寺出来的,叫做智明师傅,他现在在这里的寺庙做主持,智明师傅就给少林寺的方丈写了一份信,推荐武松去少林寺学艺。武大郎接过推荐信急忙感谢师傅的帮助,然后就带着信回去,准备拿着推荐信亲自送武松去少林寺拜师学艺。这时正是北宋末年,近年各地都不时传出出现了灾荒的情况,特别是旱灾和蝗灾最为严重,尤其是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
虽然各地都不时发生了不同的灾情,但是由于北宋从建国开始后都注重农桑,所以整个社会经济还是比较繁荣的,经济情况在当时代的世界上还是位于前列的。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繁荣的街市生活。
以下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的情况!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当时武家弟兄住在山东东平清河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清河县。时间已经到了末夏,正是八月初,武大郎(真名叫做武植)早上4点多就起床烙了一锅烧饼然后用布口袋装好,这时准备路上吃的,自己带些干粮可以节省一些费用,他收拾好武松平日里穿的衣物,带了一些银两准备路上用,同时也给庙宇里捐一些钱作为武松的学费。从河北清河县到河南登封少林寺,我们大约要走半个月,走官道,在古代也叫做"驿道"。
武大郎烧饼,鲁西名吃。始源于北宋景佑年间。始称“炊饼”,后改称“武大郎烧饼”。因在《水浒传》两部古典名著中均有描述而名扬四海。武大郎烧饼金黄酥香,造型美观,诱人食欲。多年来,经过历代厨师们的不断创新与改进,使之成为做工精细,香脆可口,便于携带,馈赠亲友之佳品。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的一种风味小吃,其味道香脆可口,外焦内柔,韧性十足,咀嚼时有芝麻的破碎声响与芳香,进入深度咀嚼,韧面饱含着麦子、水气、盐的咸味和胡椒粉味,交揉一体,至嚼成饼团吞咽,成功地给食者以大力吞咽的快感,饥腹时吃炊饼,这种吞咽的快感尤甚,颇受欢迎。
武大郎带了十多个烧饼和武二的换洗衣物,又带了一些银两,还带了一把雨伞,一切准备妥当,天已经亮了,武大郎叫醒武松,两人吃了一些头天晚上做的黍米饭后就匆匆忙忙的上路了。
从河北到河南当时只有官府的驿道,其它的一些小道少有人走,只有一些镖局押镖的有时为了赶时间才走小道,小道也不安全,一是有各种猛兽,像虎豹狼等等,还会不时的遇到劫匪,但是镖局押镖一般都会请的有武师,武师一般都是武功比较高的人,再带数十个镖局的手下也是专门练过武术的人,身手都比较利索,一般的劫匪是不会去劫镖局的人的。
无论是读史书或者是看一些影视剧都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的武功普遍要比现代人要强,那时科技没有现代发达,所以人们的防身武器除了十八班兵器外,就是比拳脚功夫了,虽然说从北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他为了防止有一天也有其他人再次来个黄袍加身,所以通过杯酒释兵权先后解除了手下大将的兵权,让他们告老还乡,解除了威胁,然后开始重用文官,由文官来治国,文官领导武将,就是由于此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后面的朝中无大将的局面而被金人长驱直入。
一说到宋朝,我们就会听说过"北宋无大将,南宋无文官",就是因为北宋的武将都解甲归田了,南宋偏安一隅,皇帝的无能和昏庸导致一些文人不愿意为官,也由于金兵的侵犯,有些朝中文人被抓或者被杀死了,皇帝都在逃难,也就暂时停止科举考试了。
从清河县沿着官道左手方向急赶慢赶向着河南边界赶去,一路上不时的看见传送官文的衙役骑着快马飞驰而去,官道上扬起长长的一道道灰尘。我记起来这句诗"一妓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美人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要由快马每天快速的从南粤送到长安来,要美人不要江山,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知道累死了多少匹马,累坏了多少名官差?美人扭扭腰,邹眉笑一笑,兵士累弯腰。唐玄宗时宫廷奢侈的生活也给后来贵妃之死埋下了伏笔。
为了安全起见,武大郎他们和一对镖局的一起行路,这队镖局的也是从清河县到河南境内去,接了别人的镖。
从小惹事爱贪玩,奔赴松山行路难。
为求学成少年志,清河大饼携河南。
一路上跟随者镖局师傅们走走停停,累了就在驿站附近找家旅馆住下。沿途每隔三五十里都会有朝廷设立的驿站,驿站是专门供官府的人来往歇脚用的,普通百姓不能够住的,必须有官府的文叠才行。当然,凡事都会有例外,如果你认识驿站的工作人员,那当然可以住的,另外你认识官府的官差也没有问题的。
武松他们和十多个走镖的一起继续向着少林寺方向走着,大约走了三天多时间,在第四天的上午,到了一个叫做草树岭的地方。
上午快12:00时武大郎和其他的人一块儿到了草树岭,这个地方距离前后的村镇都有二三十里地远,为什么叫草树岭呢?驿道从两座小山包的中间通过,两侧小山上树木丛生,是一个打仗的好地方,也就是所说的兵家必争之地。
两座小山之间的驿道大约有一里路程,当他们刚刚走到路的中间时,突然一侧山顶上飞起了一支响箭直冲天空,"叭"的一声巨响,随后又响起"当当当的急促的敲锣声",随着锣声响,突然从两侧山头冲下来两对人马,总共有三十多人,有的拿着剑,有的手里拿着大刀,有的端着弓箭对着他们,把他们前后包围起来,并且一齐大声喊着"要想活命,留下买路钱"。突如其来的暴突劫道,把他们都吓了一跳,武松毕竟年龄小,还没有见过如此阵式,他一下子吓呆了,马上躲在武大郎的身后,押镖的武师们经过短暂的慌乱后马上走恢复了镇定,他们把手推的几辆车围城一圈,人站在车的周围,手里都拿着武器,有的镖师拿着宝剑,有的拿着宝刀,还有的拿着三节棍,王姓的镖师头领,手里拿着一把亮银点钢枪,枪头银光闪闪,令人胆寒,枪头处的红缨在银色枪头的衬托下十分耀眼,王镖师大喊一声,请对方头领出来答话,并且又喊到"清河县振威镖局"头领王镖师在此。王镖头早年是一个州府的都头,名叫王泉虎,由于不满意知府的一些做法,且受到排挤,所以就辞职去了一家镖局做师傅。王镖头虎背熊腰,身高八尺多,脸宽宽的,身体看起来非常强壮,一看就是练家子。王镖头的话音刚落,就见对方队伍中出来一个矮胖的大汉,虽然矮小但是却很壮实,这个大汉脸色稍微有点黑色,满脸横肉,眼珠圆争,对着王镖头大喊,要想活命,留下买路财赶快走人,否则连命一块儿要,大汉手中挥舞着一口寒光闪闪的大刀,边喊话边对着王教头做了一个向下刷的一下砍的动作。
王教头看他没有商量的意思,一场厮杀避免不了了。说时迟,那时快,王镖头催马突然向着那个土匪头子冲过去,同时右手一挥,三支独门飞镖已经飞出去了,王镖头以前在县衙做过都头,后来由于看不惯县太爷的做法,就离开了县衙开了这家镖局。王教头早年在福建少林寺学过几年的武功,所以也算是一个少林的俗家弟子,功夫自然不差,虽然比不上林冲,武松他们,但是也差不到哪里去。
王镖头的话音刚落,就见对方队伍中出来一个矮胖的大汉,虽然矮小但是却很壮实,这个大汉脸色稍微有点黑色,满脸横肉,眼珠圆争,对着王镖头大喊,要想活命,留下买路财赶快走人,否则连命一块儿要,大汉手中挥舞着一口寒光闪闪的大刀,边喊话边对着王教头做了一个向下刷的一下砍的动作。
王教头看他没有商量的意思,一场厮杀避免不了了。说时迟,那时快,王镖头催马突然向着那个土匪头子冲过去,同时右手一挥,三支独门飞镖已经飞出去了,王镖头以前在县衙做过都头,后来由于看不惯县太爷的做法,就离开了县衙开了这家镖局。王教头早年在福建少林寺学过几年的武功,所以也算是一个少林的俗家弟子,功夫自然不差,虽然比不上林冲,武松他们,但是也差不到哪里去。
突然间只听得一声啊的大叫,那个身材矮壮的土匪右腿上被一支飞镖射中了,霎时腿上就鲜血淋漓,这个矮胖的匪徒头子还是有一些功夫的,接连化解了两只飞镖,一支是射向他的面门的,他头一偏躲了过去,还有一支飞镖是射向他的胸口的,他上半身身体一侧然后用手中的大刀背一磕,只听见铛的一声,第二支飞镖也化解了,可是直奔他腿部的第三支飞镖却没有躲过,被射中了。这时土匪头子疼痛的大喊且大骂,赶快一起上结果了他们,于是围住镖队的土匪们纷纷向前准备厮杀,这时王镖头立即冲向一个最近的匪徒,一枪扎向了这个匪徒的胸部,这个匪徒急忙后退同时举起大刀来挡,可是王镖师的功夫对付他们真是小菜一碟,结果力大无穷的银钢枪连刀带人刺翻了这个匪徒,立时毙命。
其他的匪徒看到他们的同伴顷刻之间就倒下了,于是纷纷吓的后退,但是土匪头子还在大喊,给我杀杀杀,此时他已经被其它几个土匪抬着已经离开现场六七十米了,正在向着山上逃去。见此情景,别的土匪也就一哄而散了,都怕死。
如鸟兽散了,真是一群乌合之众。
这时武家弟兄正躲在镖车下面看着他们的打斗,这也激起了武松后来努力练功的欲望。土匪们跑了后,他们又开始上路了。在外面走镖,常常会遇到劫道的,特别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土匪劫道也会看是什么人,如果是大的镖局的,他们一般不会动的,因为大的镖局都会有功夫高的镖师押镖的,劫道的也不太好劫,弄不好还会丢掉性命的。如果是一般商旅,那么劫道的就会动手的,不过有时也会碰上硬茬而倒霉的。
押镖草树岭,半道响马声。
镖师武艺高,劫匪踪无影。
清河县在少林寺的东北方向,所以武植他们向着西南方向一直的前行着,也就是左手方向沿着驿道继续赶着路。没有交代为什么土匪不劫道官差呢?原来他们很少劫道官差是因为,平日里驿道上飞马而去的都是送书信和公文的差人,劫道的也没有必要去劫道他们,说不定也会给他们及其他们的家人送过信呢?送信的差人分几种,听说过八百里加急快信吗?这主要是重要的军情要件,普通的信件由专门的差人押送,所以劫道的一般不会惹送信的人,即使有时会送一些钱粮,那也有一对军士来送的,劫道也不容易的。所以,劫道的土匪也是会分情况的,不会盲目去劫道的。
他们一路上除了在草树岭遇险外,其他的路段一直都比较安全,到了河南境内后,押镖的他们和武家弟兄就分开了,武松、武植弟兄向前登封县方向走去,他们已经走了十多天了。这天他们来到一个靠近一处河边的一个村子,说是村子其实只有三四户人家,已经是黄昏时分了,刚好有一家开的有旅社,这里距离驿道有一里地,武植他们只好住下。他们让店家给作两碗面条,还好他们带的大饼还没有吃完,这样两碗面条再一人吃一个大饼就可以了。他们还是想节省一些银子。
这个店家家中只有三个人,店家和他的老婆以及一个雇佣的厨师,其实这也是一个黑点,过往行人,如果人数少还带着盘缠,那么就会危险了。它们会用蒙汗药麻翻住店的客人,然后再夺取他们的银子和财物~谋财害命。
店主人长的像猴子一样,瘦高个子,大约有1.8米高,左眼皮处有一颗黑豆大小的黑痣,很是明显。
当武大拿出两块大饼给武二让他去到店家厨房入考一下,烤热后好吃,武二拿着大饼就从外边的屋子里进入侧面屋子去烤,当他刚走到厨房门口时只听见店小二对厨师吩咐到"把蒙汗药"多下一点,看他们包袱里鼓鼓的,一定会有不少银子的,实际上武植他们的包袱里除了武松的换洗衣物外,还有几个十个大饼,所以看起来包袱鼓起来了。武松突然听见店家如此说,而且这时除了他们外没有其它客人,可见武二从小就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他立即退了出去,然后急忙把听到的情况告诉了武大郎,接着他们偷偷就出去了,离开了这家店家,他们快速离开了这个村子,说不定这几家都是黑店。
这时天也渐渐的黑下来了,他们出了村子沿着河边向前继续走,河对面好像有个院子,从屋子的外面看起来似乎是个寺庙,于是他们加快脚步朝寺庙方向走去,他们从寺庙的对面过河的,好在河水不深,河中间最深处水达到小腿处。虽然不是很冷,但是已经是九月份了,还是感到河水有点凉。
当他们过河后急忙向寺庙走去,这是一个有七八间房子围成的一个院子,房子看起来有点破旧,土墙结构,院子的大门口有一颗很高跟粗壮的歪脖子槐树,看起来有几十甚至上百年了,说明这间庙宇也存在了很长些年代了,只见大门紧闭,就在武松上前去敲门时,武植突然制止了武二去敲门,由于先前在村子里的教训,他们也是担心,于是就绕过这间院子继续向前走,又走了大约十分钟左右,他们来到一个小树林跟前。这个树林不大,就是平常路边的那种矮小的灌木林,大部分树木只有一人多高,多是白桦树,他们找了一个背风的地方,在树丛中找了些枯树叶和枯萎的干草铺在地上以防止地面的湿气,当然不敢生火,也没有带火石,况且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不敢随意在晚上暴露行踪。幸运的是晚上没有下雨,但是还是有一些凉风,在野外就着树叶,吃着冰冷的大饼待了一晚上,总算安全的度过了一夜。
登封在清河的西南方向,他们一路边走边问,以防走错路段。清晨五点他们就开始赶路,大约走了一个时辰,远远看见前面有个镇子,于是他们就加快脚步,快赶慢赶终于到了小镇,这个小镇是一个交通要到,驿道也从小镇中间穿了过去,他们找了家旅店,要了两大碗烩面,一壶米酒,喝点酒可以去除旅途的劳累,这种米酒是用粟米酿制的,度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度左右,一壶米酒也就半斤多,由于是小镇上,所以这里驻的有衙役,是维持地方治安的。
武植两弟兄在这家旅店要了一个房间然后冲洗了一下身体,再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觉,他们这些天一直都没有睡一个安稳觉,一路上都十分谨慎小心,所以精神一直都绷的很紧,今天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快要到登州了。
武家弟兄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这段时间的旅途劳累一扫而光,在旅店吃了饭后,他们又用两个皮袋装了两袋开水带在路上喝,那是候人们出远门常常带一个皮袋,一般用牛皮做的皮袋用来装水。这里距离登封县境内还有一天的路程。相当于现在的12:30分,他们又开始出发了,他们沿着驿道走的,驿道虽然有的路段有些绕要多走路,但是驿道相对较安全一些,很多远途的商旅也都是选择走驿道,商旅多用马驼东西或者用独轮车推着走,也有些是用马车拉的,根据货物的多少而定。这时是北宋的末期,金兵在北方已经多次侵犯,也打了不少仗,几乎是输多赢少,多次议和,此时中原还算平安,北宋首都开封在少林寺的东北方向。他们离开这个小镇时路上有其他的商旅也从小镇出发去少林寺方向,刚好又是一路有十多个人,刚好凑巧这些商人中也有两个是河北的商旅,他们每个月都要跑这里来进行买卖,这两家各有一个男孩子,一个14岁,一个13岁,一个叫王小牛,个子较高,也长的比较壮实,一个叫周小发,个子也高,但是稍微要瘦弱一些。这两个小孩也是从小喜欢打架斗殴,喜欢舞刀弄槍的,所以大人就想把他们送去少林寺学习武术,以后如果跑生意也可以用来自卫,况且金兵连年南侵,说不定学成以后还可以杀敌报国。
于是三个顽皮的小孩就一起边走边玩着一路向着少林寺方向赶去。走着走着他们就到了登封县境内了,还有半天路程就可以到达了。天也渐渐的晚了,九月初后半夜会有月亮的,他们商量晚上连夜赶路,到了少室山下找个旅店休息准备一下,然后再上山。
半夜月光明亮,已经是三更时分了,前面有个驿站,驿站里灯火通明,驿站一般都是通夜开着,因为如果遇到战事或者叛乱,会有衙役八百里加急送信的,一般古代都是战事吃紧时会有衙役加急送信,到沿途驿站只需要换马匹就可以了,在驿站吃点饭,马匹一换就继续飞奔,有时候几天几夜会不休息的。学过历史,天天大道通罗马,罗马当时也是修建了许多驿道从首都通向各个乡村和城堡,所以也是非常方便的,可见古代无论是中国或者是外国都是有相同的运输方式的。
第二节 去少林寺学艺
萍水相逢兄弟情,远隔千里来学经。
自古少林功夫深,七十二技难习成。
一根稻草水面漂,祖师渡海此修行。
少石古刹山中起,香火缭绕四海名。
他们终于在黄昏时分赶到了少室山下,山下有一个小的镇子,镇子南北东西两条十字交叉街道,街道上的人流量很大,少林自古就有名,前几个朝代的皇家基本都和少林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南来北往的人流很多,有来少林学艺的,有其它地方寺庙来这儿学习取经的,也有不少商旅来这儿做生意的,也有许多江湖艺人在少室山下常年卖艺赚钱的,他们有的打着少林俗家弟子的名号在这儿卖艺,卖药等等。
就在靠近南北方向街道的末尾上山的一头处,他们找了一家旅店,刚好三家人同住在一个旅店里,然后相互商量着一些后续他们的孩子们上山后的一些准备工作。吃过晚饭后,他们商量着让三个孩子相互之间结成弟兄,上山后也可以有个照应。这里武二年龄最小就排在最末位了。三位小兄弟面对达摩祖师举杯结拜。
这里就在少石山下,所以这里街上的大多数店家家里都供奉的有达摩祖师的像,有的供奉的是佛祖或者观音菩萨的像,以此祈求平安健康,财源滚滚,古代和现代的生意人没有什么区别的,现代许多生意经都是应用古代的方法。宋代流传的商旅发财的故事最多是商代的范蠡和秦朝的吕不韦,直到今天有些商人还在祭拜他们。
嵩山少林风景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中岳嵩山由太室山(海拨1,494米)和少室山(海拨1,512米)等组成,雄峙中原,群峰耸立,层峦叠嶂。地处古都汴、洛之间,自古为文人荟萃之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土、高僧名道、拳豪义侠留下了大量名胜古迹,如始建于北魏的少林寺,规模宏大的中岳庙,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和院内的两株“将军柏”,以及我国现存最古的嵩岳寺塔,太室,少室、启母三汉阙和古天文观测台等。除了松山少林寺外,还有福建的泉州少林寺,莆田少林寺等等。
南少林寺,即泉州少林寺,全称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是相对于河南的少林寺而言,相传是中国南方武术之发源地,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
历史上的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共有十三进落,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仅是泉州少林寺的一小部分。199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少林始唐,盛于两宋,几经兴废,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南少林与洪门天地会等组织渊源密切,屡遭官府压制。但南少林武术也随着这些组织广播海内,拳派远播。同时期,明清泉州港衰落,南少林武术也随着泉州移民潮远播海外,枝繁叶茂,影响广泛。
少林寺在历史上传承了数百年,被历朝历代皇帝所推崇,也是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的聚居地,并且留下了无数的诗词文章有关少林寺及其佛教文化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