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思维:不断优化你的框架,让你的努力更有效

#每天写一点#个人能力提升#个人成长的25种思维#借势思维:不断优化你的框架,让你的努力更有效#

战略的实施需要框架的加持。框架决定了你战略能达到的高度。

框架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你把自己放置于怎样的框架中,框架决定了你未来的高度。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每个人的出身也是框架,这个框架可能决定了你人生走向的80%。如果你出生在叙利亚,你再努力都没用,因为你随时都可能没命;如果你出生在四川大凉山区注定不可能成为雷军;如果你的父母是农民工注定你成为马云的几率极低。

幸运的是我们还有剩余的20%,更幸运的是我们知道了这20%的存在,可以优化框架去为自已争取一个可期待的未来。

俞敏洪出生于江苏江阴的农村家庭,他知道只有高考是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的唯一出路。1980年,俞敏洪坚持考了三年后,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在北大,俞敏洪是全班唯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大三的一场肺结核又使俞敏洪休学一年。尽管如此,他如果努力毕业后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通过高考进入北大,然后留在北京,俞敏洪成功的优化了20%框架,为后来新东方奠定了基础。

框架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尝试尽最大努力,去优化那个框架。

通过借势优化框架

所有成长,均须借势,通过借势全面优化框架。

我们该向谁借势呢?

一、向环境借势

一辆法拉利跑车只有放在高速公路上它才是真正的跑车,放在泥坑烂路上一样是个废物。

吴军老师在给高考填报志愿的建议一讲中提到,考生填报志愿首要考虑的是最好的大学。只有在最好的大学里,才有最好的老师、最充足的设施、更多的和世界大师接触的机会以及更好的海外交换学生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们有最强的同学圈子,甚至找到好伴侣的机会更大。

其次,学校地点比专业更重要。建议报考中国一线城市的学校。这些地方的机会要比中国其他地方多很多。像阿里巴巴和百度,以及外企Google、微软、高盛等投行,麦肯锡和普华永道等咨询公司,也只到这几个城市招人。从其他城市毕业,即便你再优秀,学的专业再好,直接进入这些公司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俞敏洪把个人发展放在了北京这个资源框架上,就已经比绝大多数同龄人更有优势了。

二、向产业借势

有一对双胞胎,在2010年一起大学毕业,一个加入腾讯,一个进入报社。9年之后,去腾讯的那位已经是年薪百万,而且满街都是挖他的猎头。投资人也在挖他,只要出来创业就给钱。去报社的那位,因为报社沉沦了,他曾经寄托理想的整个产业都没有了,一切都需要重来。双胞胎的素质或者能力没有多大差异。他们的差距就在于产业的不同,加入腾讯的这位借势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报社这位受传统媒体产业没落的拖累。

所以,在找工作、换工作的时候,你就要看是否需要优化职业框架,职业框架最重要就是看产业。

三、向单位借势

薛兆丰原来是北大国发院教经济学的老师。他借北大资源的势,在得到开设专栏北大经济学课,现在已超过五十万用户订阅了这门课,收入超千万。此后,他从北大辞职,借助得到平台,参加各类综艺类节目,比如奇葩说,成为一名经济学网红老师。

想要向单位借势,我们在选择时要选行业前列的单位,或选暂时还不是行业前列但正在快速增长的单位。

四、向人借势

这里的人可以分为两类,老板和社交圈的人。

找对伯乐才能成为千里马。

童文红被称作“阿里最励志的合伙人”,2000年她已过而立之年,不懂互联网,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因为年龄偏大,第一次面试行政助理的童文红落选了,她再次参加面试,却给了她前台一职。没人能料到,被安排做了前台的童文红,从阿里巴巴公司一名最基层的员工,一直做到现任阿里巴巴资深副总裁、菜鸟网络董事长,从月薪500到如今身家41亿的富豪。

一旦认定一个老板值得跟,就咬住不放,一个人的发展,总是要借势才行,跟对老板就优化了一个框架。

你的圈子决定了你的后半生。

圈子就是你的社交框架,决定了你跟哪些人一起玩。线下的圈子很难彻底改变,因为你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所以,线下圈子我们最多能优化的是,少跟不靠谱的人深交,少跟不上进的人混,少跟没抱负的朋友聚餐。

此外我们可以选择线上的社交圈子,优化自己的社交框架。线上有很多优秀的圈子,你可以加入,链接到这个圈子,进而链接这个圈子里优秀的人,跟行业最优秀的人一起学习和进步。

人是环境的产物,借势就是不断优化自己的框架,不断改变自己的人生要素框架,框架越来越好,你的努力才能更好的发挥效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借势思维:不断优化你的框架,让你的努力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