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的差异,就在一个“为什么”中

有这么一个故事,据说真正看懂的人,后来都赚钱了。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村子里的人想喝水都得下山,去山脚的小河去打水。每天都得挑水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因此山里人用水都很节省。
这时有个叫大壮的看到了商机,他于是找来辆卡车,每天从脚把河水一桶桶的运上山,再卖给村民。由于这样省了大家不少的事,即使花点钱,村民也乐意。
这时候有个叫大智的人,他看了看地形,又算了下成本,于是开始从山脚铺设一条到村子里的自来水管道。整整三个月,大智是又投精力又投钱,终于把管道铺好了。最初大壮还笑话他,说他在这白白浪费时间,做的事都见不到效益。可是很快村民就发现,大智的自来水管道比大壮运上来的桶装水好的多,虽然水上一样的水,但价格便宜,而且随用虽取,不怕买少了得等到第二天再买,也不用存着水占地方。
很快大智不仅收回了成本,而且还实现了“躺赚”,他几乎不用去管理这根铺设的自来水管,只需要按月去收费就行。

人们用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睡前收入和睡后收入的差别,体现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一个只想争着现前,即工作一天挣一天前,而另一个则想获得被动收入,即通过前期投资之后,接下来就可以不用干活也能挣钱。

这两人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大壮考虑的只是村民喝水不便这个事实,那么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水运到山村里来。于是他选择了用开车来运水。
大智则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为什么村民喝水不便?因为得去山脚的河边挑水上山。
为什么村民挑水上山不愿意干呢?除了辛苦之外,再就是这会耽误村民种地的时间。
那应该如何节省村民的时间,同时不让村民那么辛苦呢?帮村民把水运上来。
怎么帮村民运水?用卡车拉,这大壮已经做过了。
用卡车拉会不会耽误自己的时间,如果有别的村也需要运水,我怎么办?
有没有好的方法能让水自己运到村子里,而且不需要我在旁边盯着呢?建立自来水管道。

大壮和大智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一样。
大壮考虑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即他发现问题是“村民喝水不便”。

而大智则考虑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即找出村民运水不便的根本原因,再考虑的是“如何做”的问题,即怎么才能把水运上来,同时还不耽误自己的时间。最后把问题就回归到“是什么”上去了。

他俩思维的差异其实是对黄金圈法则的运用层次上的差异。

黄金圈法是有美国作家西蒙·斯涅克在《从“为什么”开始》中提出的,这是一种思维模式,它将人们认识事物时的思考程度分成三个层次:最外面的圈是 What 层,即做什么,指的是事情的表象;中间的圈是 How 层,即怎么做,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最里边的圈是 Why 层,即为什么做,表明事情的根本规律或者本质。

大部分人看待问题,只会看到what层,即看出了问题的表面原因。而善于思考的人,他们是从内到外去看待问题,即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我应该如何解决,解决之后的情况是。

这两种表面看起来只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造就了普通人与聪明人的不同。

当普通人只是考虑如何通过加班、出差来完成工作时,聪明的人会想法去提高工作效率。

当普通人还只是习惯于给人打工时,聪明的人想着是如何利用别人给自己创造价值。
当普通的人还是更喜欢用自己的钱时,聪明的人想着是如何利用银行的钱。

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都可以说明两种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但实际上这两种人没有明显的界限,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训练成为聪明人。

如何训练自己能从只看what层次的人升级到由内而外思考的人呢?

那就是多问几个问什么。有时候表面的现象经不起为什么的推敲,我们认为”显然是这样“的事情,也许在几个问什么下就暴露了本质。”为什么“就像一把剪刀,层层拨开表象的外衣,露出问题的实质。

就像牛顿被苹果砸中了,他问了个”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大家听了这个问题,也许会哈哈一笑,甚至嘲笑牛顿的傻。但是,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太阳不会掉下来,在这之前没有人仔细想过。因此牛顿通过一步步地提问发现了问题的本质,即找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开创了人类的一个新时代。

所以不要害怕自己问了一个傻问题,也许就是这个傻问题,才让你与别人与众不同。

多问一个“为什么”,让你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就在一个“为什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