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真相:多的给他更多,叫他多多益善

我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老师的鸡汤人生常常就是林肯,爱迪生。“梅花香自苦寒来”也是一贯的激励方式。但是成功真的只能从失败之中孕育吗?这是大概率事件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你有没有想过,从小听到大的“艰苦奋斗”可能是一条成功概率最低,最艰难的路?诚然,我们看到很多成功人士总是在分享的时候述说自己曾经遭受过地种种挫折并从中奋起的故事。但是成功真的是从失败中走出,创造出来的辉煌吗?

几千年前,马太福音就有记载过一个故事。故事很简单。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于1968年,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这么看来是不是和平常的鸡汤和新闻事件所标榜的榜样力量有点不一样呢?其实,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有人从失败中走出,创造了更大的辉煌。而更多的人则是一个接一个的小成功通向了更大的成功,只是这一成功看起来太过平淡,引爆不了新闻效应,被大众媒体所摒弃。就像那些吸引人眼球出现在新闻头条的暴力事件,放在整个社会来看只是很小的概率,但是却占据了大家主要的关注度一样。所谓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是给一直成不了功的苦孩子以安慰,顺带卖卖励志营销。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中产父母为了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培优兴趣班砸钱。

比方说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的采访,扎了多少寒门父母的心,又激励了多少中产教育投资的心。

小熊同学句句都是实话,只是这实话揭示了现在社会上巨大的鸿沟,让人不忍直视。但是也完美的诠释了“多的给他更多”。诚然如他在采访中所提到的那样“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就如同《海上牧云记》中小人物王一甲对穆如寒江说的那样“有人梦寐以求,有人唾手可得。寒江,你有个好父亲什么感觉?”即便小人物王一甲在剧中如何挣扎,也不过普通人的医生,能升迁一级便费劲心思而不得,究其目的,不过希望娶自己心爱的姑娘,带她过点好一点的日子。即便同在一个军营一个小队,但寒江的师傅在幼时便教给了他过硬的功夫和世家子的学识,未来的路,即便不像王一甲一般苦苦钻营,只需在机遇点发挥实力便可轻松赢过一片王一甲们。

有人说穷人中并不缺聪明的头脑和睿智的见解,缺乏的只是赚取那第一桶金的原始资本,好让他脑中的想法付诸实现,步步高升。然则有多少人能够从失败中出走呢?更多的不过是“马太效应”中提及的强者愈强,以成功创造另一个成功。

所以打起精神,不要再盲目的失败。充分运用“洛克定律”,给自己定个合适的小目标,以每一步的小成功,孕育出自己平淡而又灿烂的大成功。也许你的成功故事因为太过平淡而感动不了其它人,也吸引不了太多人,但是人都是为自己活的,谁又需要感动谁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残酷真相:多的给他更多,叫他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