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内外兼修——读《中华经典十三讲》有感

人生的成长莫过于思想与外在表现的进步与统一,在这种内外兼修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天下有可成之事”的卓越人生。

在郭先生《中华经典十三讲》中,讲到“内圣外王”之学时,内心是感触颇深的。因为初次接触“内圣外王”之学论,是在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所悟及的。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下圣人精神成就的论述,他们的人格就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窃以为,“内圣外王”之学是宗旨上的理论之哲学,如果论其实际,我们更多的是内修外行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冯友兰先生那读及的是理论哲学,而读及郭先生所讲的“《大学》内圣外王:卓越人生的成长之道”是让我在真正的生活中所能阐述自我行动的哲学。在谈及自我生活体验的时候,我感觉不得不强调一下中西方哲学之论点,就近现代而言,中西哲学是相互影响的,这也导致了有部分人过多的认同“西方哲学”,而忽视了中国哲学的本质精神。于此对应的是,价值观“离经叛道”之言论。但殊途同归,就柏拉图《理想国》里面的论述而言,他也有与“内圣外王”相符合的,哲学家应当为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所以,以此切入到郭先生的《中华经典十三讲》中。“内圣外王”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作者在《大学》这本书以诠释“内圣外王”之道,其核心就是“三纲八条目”。窃以为,格物致知的实践性和运用性最大,“格物”细致可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格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二重,致知,有用为角,无用为格;第三重,融合,物我融为一体,心物一体。宋代的程朱理学把它发扬光大,成为其“精神”。在生活中,我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只有真正的付诸于行动,才能够看透本质。这同样是一种心灵的旅程,自我修心,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格物致知不仅在于寻求正果,而且更有对其“正心”的效果,或许作者把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分开了,但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人心是复杂的,人性是多变的,人格是矛盾的,这也导致人在行为上出现不同的选择,而格物致知可以更好的让你从内心去探知这个世界,而不是对别人的说,听之任之,人最大的特点是有思想,而这思想的来源莫过于第一手资料的“格物致知”。他可以让你从内心上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达到内外兼修的成效。

“内圣外王”是中国的哲学命题,同样是你我人生的哲学命题,自我的成长需要内外兼修的努力,才能真正的成就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的内外兼修——读《中华经典十三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