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12吕后是怎么被匈奴单于羞辱的?

第十二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即有若,姓有名若,因其长相酷似孔子,孔子去世后,曾被推举为孔门第二 代掌门人,后被罢免,孔门解散。

 礼:制度,道德规范。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礼仪”,《周礼》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周朝礼仪。《周礼》全文四万多字,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分别为宫廷,民政,宗族,军事,刑法,营造制定的典章制度。内容非常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法,小至政法文教,礼乐兵刑,农商医卜,工艺制作,赋税度支,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周礼》的成书一直是个谜,该书在汉景帝时期突然被发现,原书名为《周官》,其中的《冬官》篇已遗失,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王莽时期,经学家刘歆奏请,改名为《周礼》。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注解,由于郑玄的学术声望非常高,《周礼》的地位也随之提升,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周礼》的作者是谁,一直是扑朔迷离,有周公说,刘歆说,王莽说,郑玄说,争议旷日持久……

清代学者孙诒让认为:《周礼》是自黄帝,颛顼(zhuan xu),以来的典章制度,是尧帝以来,舜,禹,文,武,周公经世大法的集萃,所以,《周礼》应该是周公所著……

 和:调和,和谐!在甲骨文中,“和”是会意字,像一个人在吹奏排箫,乐器发出的声音属于乐音,乐音是由很多和谐的泛音组成(相对的就是噪音),所以,“和”最初的意思就是和谐,协和!如《礼记-乐记》:“其声和以柔”。“和”读第四声时,表示唱歌时,另外一个人在应和。“和”还可以表示和解,和平,在古代,和平多指和顺的意思。如《礼记-乐记》:“血气和平”。在音乐术语中,有“和音”,“和声”,“和弦”等名词,都是表示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音,同时发音,产生和谐或者相对和谐的乐音。

图片发自App

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

 斯:这,此。指“和”。

 知:这里应该理解为:“关注”,“顾及”。管仲有句名言: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其中的“知”就是这个意思。

 节:节制。以礼节之,意为以礼节制它。“节”是象形字,其金文是一个竹节的形状,所以“节”也有骨节或者关节。“节”是竹子分段的地方,由此又把成段的东西都叫做“节”,如节拍,节奏。在音乐术语中,有“节奏型”,“小节”等名词,都和节奏有关,时间也可以分段,所以就有了“节日”,“节气”等,人的生活也是需要节奏的,不然平淡无味,所以就有了“节日”,“过节”等。

“节”还有“节制”,“制约”等意。

图片发自App

全文理解为:有子说:“制度的设计和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明君的治国方法,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过,事无巨细只顾和谐,有时候也是行不通的。为了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法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这章内容对我们现代社会有着非常深刻的启示,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目的,但这个“和”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一味为了和谐而和谐,会滋生更大的不和谐隐患。有子是最早提出“和为贵”思想的人。他认为,和要用礼来节制,不能知和而和。

                        汉武帝

      公元前202年,西汉成立,刘邦称帝,因为多年战乱,老百姓困苦不堪,汉初对内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对外,实行和亲政策,尽量减少战争。到处呈现一片和谐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图片发自App

      然而,一味地妥协,为了和谐而和谐,助长了匈奴的嚣张气焰,他们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公然写信调戏吕太后:我冒顿(mò dú)单于丧偶了,我生于湖泊,长于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多次来到边境,想要吞并大汉江山,你吕后是寡妇,你我都不快乐,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你我不如相互各取所需如何?

      一向心狠手辣的吕后看完信后,竟然也没有太大的反应,回信说:我吕雉年老色衰,牙齿都掉了,走路也不稳了,单于你一定听了什么人的闲话,让我陪你睡觉,会玷污你的,有失身份啊。我们也没有什么罪过,就饶了我们吧!吕后把信交给匈奴使者的时候,还顺便送上两辆车,两匹骏马,美女,金银珠宝等……

      这就是“知和而和”,其中潜伏了巨大的不和谐隐患。匈奴欺软怕硬,得寸进尺,气焰嚣张,不断地骚扰大汉王朝边境地区。

      刘彻登基后,准备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有主动出击的想法,刘彻先做以下几个准备:

图片发自App

1, 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一个国家—大月氏(rou zhi)国,该国由游牧民族组成,国土领域不固定,经常移动,所以叫“行国”,大月氏的领地最早在河西走廊(甘肃到新疆之间),后来被匈奴赶跑,国王被杀,头颅被匈奴单于当成喝酒用的酒器。

张骞寻找大月氏国的目的就是准备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可惜,张骞花了13年时间出使西域,最终无功而返,因为大月氏人迁居到了相对比较安定的中亚地区,生活安定,无心复仇。

2, 改良马种。张骞回国后,跟刘彻汇报:大宛(yuan)国产汗血宝马,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里,于是,刘彻命使臣携带金银玉帛去交换,可是事情并不顺利,马没换成,使臣还被杀害,刘彻大怒,两次派李广利大将征讨大宛,最终换得良马千匹。

3, 把解忧公主嫁给乌孙国王,准备跟乌孙国联合攻击匈奴。

4, 起用卫青及其外甥霍去病等年轻将领。

图片发自App

经过十几年的精心准备,刘彻任命卫青,霍去病,李广为大将,任命熟悉西域民情地貌的张骞为副将,各个方向突袭匈奴,最终,汉军大败匈奴人,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上筑坛祭天,以告成功(史称“封狼居胥”,后来“封狼居胥”成为历代武将的最高荣誉),匈奴人唱着悲伤的歌向漠北逃遁: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汉朝疆域空前,河西走廊被打通,通往西域的贸易之门正式开启,19世纪末,这条贸易之路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

    刘彻被后世赐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立的称号)为汉武帝!“武”即“止戈”,为了减少战争而发动战争。“和平”并不是一味地妥协,有时候,为了和平,发动战争是有必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赖辉东《论语史鉴》1-12吕后是怎么被匈奴单于羞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