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读书笔记

一套严格的概念框架无疑有助于厘清问题,但也经常让人错把问题当成答案。社会科学总渴望发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和规律,但这种心态需要成熟起来。不要低估经济现实的复杂性,也不要高估科学工具的质量。------格申克龙

中国这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拉开时间的维度看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是对于我们当事人来说又是切实的经历和体验,我们一直以为自己生活在永远向上的环境里,没有想到这几年会碰到如此多的困难,尤其加上外力:疫情、战争、大国博弈等等,不说是乱世,但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本书是从宏观上讲中国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作为,以及背后的思考。国家越大,责任越大,我们能生活在和平的发展的年代就已经是一种幸福了。想想我老爸老妈他们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我们现在真的是太幸福了。

这本书从微观和宏观讲述了我们政府的架构、制度设置以及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比如财税分配、招商引资、土地、政府补贴、债券等等。

比如政府组织架构,存在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等,我国政府各层级之间的职能基本同构,上级领导下级。原则上,上级对下级的各项工作都有最终决策权,可以推翻下级所有决定。但上级不可能掌握和处理所有信息,所以很多事务实际上由下级全权处理。即使上级想干预,常常也不得不依赖下级提供的信息。维护两类权威的平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关键。所以,政府内部不仅要求上下级间激励相容,也要求工作目标和官员自身利益之间激励相容。激励相容原则首先要求明确地方的权利和责任。我国事权划分的一大特点是“属地管理”:一个地区谁主管谁负责,以行政区划为权责边界。

比如财税政策。要想把握政府的真实意图和动向,不能光读文件,还要看政府资金的流向和数量,所以财政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财政的定位和功能:“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市场经济的根本优势是可以不断试错,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能保持竞争性的产业政策,与只扶持特定企业的政策相比,效果往往更好。

我们国家的政策也是一路跟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变革,从政府补贴到产业引导基金,到十三五关于发展战新产业的规划也鼓励地方以产业链和创新协同发展为途径,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形成创新经济集聚发展新格局,是一个慢慢发展并优化的过程。这也让我看到了经济变革的困难以及政府的决心,真是不容易。经济发展是企业、政府、社会合力的结果,具体合作方式取决于各自占有的资源,而这些资源禀赋的分布格局由历史决定。而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现实变化不断调整。

但是我们这些年的改革并不都是完美的,比如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化忽视了城市化的真正核心:人。地价要靠房价拉动,但房价要由老百姓买单,按揭要靠买房者的收入来还。所以土地的资本化,实质是个人收入的资本化。所以梦想买不起,故乡回不去。

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不平衡主要的原因在于劳动力没有自由流动,人的收入不仅受限于教育和技能,也受限于所处环境。这就涉及到我们的户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了。还有一点,我们国家的债务风险已经和美国持平了,在增长缓慢的时候,我们如何才能降低债务风险呢?

人们在乐观时往往会低估负债的风险,过多借债。当风险出现时,又会因为债务负担沉重而缺乏腾挪空间,没办法应对。负债率高,资产就会缩水,资产缩水,就会导致信贷收缩,资金链断裂,最后引发经济危机。最近因为疫情已经听说了好多人断了房供,之前积累的财富就这样没有了。

黄奇帆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缓解金融危机的财政方法通常是三个:增加赤字率、量化宽松以及减税增发特别国债等,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我不是很懂,但是有一点,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话,这些手段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而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是可以的,但是创造不了更多的就业,还是需要拉动消费。

要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就要把更多资源从政府和企业手中转移出来,分配给居民。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地方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遏制其投资冲动,降低其生产性支出,加大民生支出。

未来不可知,我们身在局中,真正重要的是培养出一种“发展”的观念。一方面,理解发展目的不等于发展过程,发达国家目前的做法不一定能解决我们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情况在不断变化,我们过去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也不可能一直有效。若不能继续改革,过去的成功经验就可能成为负担甚至陷阱。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抛开意识形态,不断去解决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