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曾国藩一生的5次耻辱

道光12年,21岁的曾国藩与父亲同科参加秀才考试。此前5次考试都名落孙山,这一次竟又再次落榜,还被学台悬牌公布,责其文理太浅。曾视其为奇耻大辱,回家后发愤图强,豁然贯通,文理大进。第2年,曾第7次考试,中了秀才,又1年中了举人,又4年中了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曾国藩入京后,10年7次升迁,一帆风顺。但他在京期间的诗文却充满了失望,不满和颓丧之感。他把自己比作庙堂之上一个没用的小摆设。当时的大清朝已经如同一个行将就木的病人。浑浊的官场,让曾国藩喘不过气来,郁怀如焚。

道光30年,道光去世,咸丰登基,下诏求言。曾国藩建议举行日讲,还画了一张讲堂的布局图。朝中官员因当时的曾国藩锋芒过盛,鸡蛋里挑骨头,讥笑他画图太陋,曾国藩一时被众人当作笑柄。

咸丰元年,太平军起。曾国藩为挽大清于危难,直言批评皇帝,说咸丰见小不见大,不求实际,刚愎自用,出尔反尔。咸丰怒摔奏折,幸亏众人求情才使曾国藩免于获罪。由于曾国藩过于刚直,与京城多位有名位之人交恶,打破了官场“官官相护”的潜规则,而成为众官员眼中的异类,受人排挤诋毁,遭人唾骂。咸丰2年6月曾国藩抓住外派江西任乡试考官的机会,欲逃离京城,途中闻母亲去世,当即回乡奔丧。

咸丰2年腊月,皇帝被太平军的形势所逼,急召在家尽孝的曾国藩,命其在地方兴办团练。曾雷厉风行,设“审案局”,以重刑治乱世。曾国藩刚直强硬,动了当地官员的奶酪,又因操场练兵之事与绿营军结仇,被湖南提督算计,士兵破门而入,是曾国藩险些挨刀,后来逃到巡府门前求救,方才躲过一劫。经此一事,曾国藩,领湘军迁衡阳,吃尽千辛万苦,终练成一支精锐之师,十战十捷,以少胜多。

对于有志者来说挫折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

湘军的胜利使大清王朝,又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虽然朝廷褒奖,曾国藩的日子仍不好过,军饷捉襟见肘。江西当地官僚下绊子、设障碍,与曾国藩处处为难。尤其是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不信任,使其寒心无比,备受煎熬。

当曾国藩无比困苦时,他接到了父亲的讣告,曾国藩抛下军队径回老家守孝。皇帝催曾国藩回军中效力,曾国藩将所有压抑已久的愁苦,写于奏折,呈请皇上,希望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没想到皇帝竟顺水推舟解除了他的兵权,使曾国藩建立不世功勋的千载良机眼睁睁的从眼前溜走。

这次事件对曾国藩打击很大,其举止行为大异常态。在极端痛苦中,曾国藩从老庄著作中得到启示。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他清楚的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最终悟出,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奸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要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渡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不想内讧后的太平天国又回光返照,咸丰皇帝不得不再次启用曾国藩,命其出山。这一次曾国藩变得极其谦虚周到了,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去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抚慰拉拢之能事。他对皇帝也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他还学会了与手下同流合污,诱之以名利以网罗天下英才。治军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经数10年历练,到了晚年,曾国藩已“老奸巨猾”了。曾国藩回顾平生几次大堑,认为挫折才是他最大的阻力。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练后得来。

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愤世嫉俗,做起事来风格强硬、一往无前,所以才会处处碰壁。中年以后曾国藩在与世界的战斗中变得圆融。他的圆融以质朴刚正为基,和世俗的油滑相比,境界不可同日而语。他从自己做起,浸润周围,培养出一批正人君子,占据要津,通过这些人逐渐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戒学堂】曾国藩一生的5次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