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结束和开始之际,人们往往会列出年度计划,期许来年能变得更好。如今2020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还意外地拥有了一个超长的寒假,那么你的计划开始行动了吗?
有人说,我不够自律,flag倒了怪我咯?
一个人的自律是有限的,或许你只是用错了行动的方法。
01 重新设定目标,激活你的热爱
你看了一篇热血沸腾的文章,决定好好学习了,可你坐在书桌前玩起了手机;
你发现朋友圈有人每天都在读书、做分享,你也买了一堆书,但是落灰了;
你喜欢的偶像练出了漂亮的马甲线,你一时激动办了张健身卡,最后转卖了;
新的一年到了,你丧了太久,决定要有点新的改变,可是flag倒了……
我们总在某一刻,有强烈的欲望想要去做一件事情,从而低估了自己的抵抗力,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高涨的情绪、你的自制力、他人的激励,可以让你坚持十天半个月,但激情消退后,一点点诱惑就可以将你击溃。
比如减肥一周后,你决定继续少糖少盐,不吃晚饭。可是面前的红烧排骨、烤串儿、干锅鸡它不香吗?奶茶那么好喝,为什么不再来一杯奶茶呢?你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只好伸出了“罪恶之手”。
所以设定目标这件事,一定要在你清醒、平静的时候进行。你可以因为目标而情绪高涨,但不能因为情绪高涨而设定目标。同时一个好的目标,应该能激活你的热爱,而非可做可不做的愿望清单。
如果你只是为了“做这件事”本身,那定个任务好了,就像KPI一样。老板要求你每天四点半起床读书,否则扣整个团队的工资。看在工资和团队的份上,你肯定得起来,但心里难免有几份怨气。长此以往,这不是自我折磨吗?
设定一个目标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①这是我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吗?
②这是我真正热爱,一想起来就热血沸腾的事情吗?
③这件事对你有什么意义,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行动之前把这些都想清楚,仔仔细细去想象你完成目标的画面,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然后将它写下来。
你看,“老娘要瘦10斤,成为这条该上最靓的崽”是不是比“我要减肥”更有画面感,更能调动你的积极性?
02 从微小的事情做起,欺骗你的感知
美国作者斯蒂芬·盖斯在《微习惯》一书里写到:
“坚信必须有动力才能行动,是一种毁灭性的习惯。如果只是‘我想激发动力’,那它就不成问题,可是如果不激发动力就什么都做不了,那它就是个问题,是坠入‘懒惰旋涡’的完美路线。懒惰会让你感到什么都不想干,如果你总是在什么都不想干的同时奉行动力法则,那么你就会一直懒下去,没有出路。”
在这本书里,他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2012年12月28日,斯蒂芬·盖斯对去年的自己不太满意,他打算在新的一年开始前有所行动——那就先运动30分钟吧!
可是大脑做出了决定,身体却迟迟没有行动。
运动过后满身大汗、肌肉酸痛,其实不运动也可以啊,反正肚子上的肥肉并不会妨碍到我。
一想到这里,斯蒂芬先生更不想运动了。可是马上就要到新年了,总得做点什么吧?思考过后,他决定先做一个俯卧撑。
“太可悲了,一个俯卧撑有什么用!”可30分钟又总是失败。
“管他呢,就做一个俯卧撑吧。”
抱着这样的心态,他摆好了俯卧撑的姿势。结果做了一个之后又想到:姿势都摆好了,干脆多做几个吧。
等他起身决定做引体向上时,也是同样的想法:“我只做1个引体向上。”
做完之后发现“虽然有点难,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嘛,再做几个吧。”
就这样,他反复使用相同的战略,每次设立的目标尽可能小:再做一个、再做两个,最后不知不觉完成了运动30分钟的目标。
人的自制力和动力是有限的,重复的行为不会让我们感到兴奋,而是会渐渐趋于平淡,甚至会感到有点乏味无聊。如果再有其他的诱惑,很容易全盘崩溃。
而且我们在评价自己的疲劳程度时,往往是非客观的,比如还没有开始运动,但一想到完成目标所需要的精力、体力、耐力,就已经十分疲惫了。30分钟的锻炼成为了一座大山,对这一困难的认知会不断消耗你的精力。
可是当你把目标设定成1个俯卧撑时,完全不会感到疲惫——这太简单了!正因为这件事小到几乎不可能失败,它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并且具有超高的“欺骗性”。
一小步+想做的事=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
把运动半小时缩减成先做1个俯卧撑,把每天写3000字缩减成先写100个字,把读一本书缩减成先看一段话……
诸如此类,把一个计划分解成许许多多小到几乎不可能失败的行动,从一小步开始,迈出第二步、第三步……最后的成果往往超出“一小步”的预期。
03 引入外部监督,“绑架”你的行动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想做的事情总是半途而废,老板布置的任务不想做,却总是能按时完成。
一篇论文拖了好久,十天写不了几百字。但在截止期限前几天,一天可以写个五六千。
成年人的学习,不能全靠兴趣使然,还得靠任务驱动,给自己制造一种“不得不做”的情境,来倒逼你的行动。
法国大文豪、拖稿小能手维克多·雨果,曾经把一部稿子拖了整整一年。等出版社忍不住发飙时,雨果终于不好意思了,他决定完成它。
可是外面的世界那么好玩、应酬那么多,怎么才能安心写作呢?
他安排助手将所有衣服都拿走,藏在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只留了一条保暖的披肩。这样自己没有衣服穿,就不得不在家写稿子了。
事实上,雨果真的小半年都没有出门,将自己全身心关进了小说创作的牢笼,最后完成了著名的《巴黎圣母院》。
当然我们不必学雨果裸体写作,但可以利用设定截止期限、惩罚机制、断绝外部环境诱惑等等来设立不得不做的情境。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目标公开透明。
告诉整个朋友圈,你每天都要在七点起床并且打卡,如果没做到,随机挑一人发20元的红包。
告诉你的父母,你写不完论文了,他们会比你更着急,不断监督、催促你。
告诉你的小伙伴,明天你俩一起跑步,几点在哪里见面,有了他人的等待,我想你会换好衣服出门的。
将事情放在一段关系里,引入外部监督和反馈,用外部的力量制约自己。如此,你所做的事情将有一个社交网络托着你一起完成,某种意义上,你的行动不止是为了自己,也是在满足他人的期待。
当然,或许也有人说,我想不出激动人心的画面、我不想逼着自己行动、我找不到任何一段可以依托的关系,这简直毫无意义!
如果真是这样,那还不如趁早放弃。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