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核心素养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吴思雨

本月我阅读的书目是《不做教书匠》,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对教师们的期望:要做有智慧、有亲和感、有专业感、有责任感的教师,不能仅仅做一个知识的搬运工。事实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们确确实实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去探寻更多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我又参考阅读了北师大郑林教授主编的《历史学科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一书,写出本篇读书札记。

2017版高中新课标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中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试评价等方面都是以核心素养为轴心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叶小兵老师提出:“按照发展核心素养的这一基本观念来说,其实就是要聚焦在培养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因此,我们要通过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关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历史学科而言,我们需要注重在课堂上运用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很多人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对过去的反思,因此历史学科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最具学科本质和特点的一项就是“史料实证”,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知识的讲述,直接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者教师直接给出预设的答案,这样的做法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并且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并不能起到太大的益处。要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去研究历史问题,用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对问题的看法。

运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这里的问题必须是具有思维意义的启发性、探究性问题。例如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我们可以提问学生“邦联制的特点?邦联制对美国发展的不利作用?”从而得出联邦制的形成原因。只有通过这样疑难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学习冷战,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冷战早已落下了帷幕,但这个世界的隔阂是否就消失了呢?我们究竟该怎样去处理分歧,防止新的战争?”旨在引导学生以史为鉴,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由此才能达到“学史明智”的效果。

但对于我们新手教师来说,问题引领在操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我还记得去年重庆一中历史组的唐继东老师来我们学校开讲座,他总结了当前历史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记忆型问题多,能力型问题少;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随意性问题多,科学性不足;问题设计缺乏主体布局,问题之间缺少联系,没有课堂主线……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注意并且努力去改进的。

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们会发现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不再是知识的储备量了,而是能够建构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能力。只有能够运用和拓展的知识,才不是“死知识”,而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知识。

在11月2日北师大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论坛上,山东青岛市第39中学的胡晓凡老师分享了《海尔企业的重生与崛起——青岛三十九中高中历史项目式教学初探》,她尝试基于地方特色,带领学生去探讨、调查海尔企业的发展历程,由此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我觉得她的尝试非常具有启发性,希望未来我的历史课堂也可以为学生打开了解世界风景的窗口,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寻真实的大千世界。

以上是我在阅读和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和大家多多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谈:核心素养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吴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