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名门望族背后的秘密

20200909读书笔记

(二十三)周敦颐家族

第229集:敬畏知识是让孩子学习的前提

(229-1)这一集开始连续几集,与你重点讲到一个人,周敦颐,就是小时候我们读过的一遍文章《爱莲说》的作者,我们从小知道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也皆因周敦颐。

其实周敦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我们喜欢的《爱莲说》。

我们知道的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源头来自程颢,朱熹的理学来自程颐,可是,程颢程颐兄弟的共同老师为周敦颐。

太极图我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太极图的创造与发展主要来自周敦颐之手。

他的一首创作影响了道学和理学的整合与发展,影响力至今达1000年之久。

(229-2)好的,简单介绍完周敦颐之后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为什么宋朝会是中华儒家文化发展历史上仅次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二个重要时期呢?甚至是儒学的一个大的转折与升华。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历史背景,便于后面几集的学习。

(229-3)至唐末五代时期,社会一片混乱,整个社会陷入道理伦理丧失、动乱四起,所有的大小国全部施加武力,社会中武轻文。直到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全国建立宋朝,宋朝建立初期,武将权力过大,而当年唐朝灭亡也跟武将权力过大有很大的关系,赵匡胤看到了这一点,决定确立重文弱武的国策。

也就是说要文化治国。确定了“任宰相当用读书人”“”不得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可以说是中华历史上最重视文化人的时期。

(229-4)在宋代建国不到100年间,赵宋皇朝把一个缺乏仁爱、不论正义、无视廉耻、不讲礼让的混乱不堪的社会,改造成了一个人心向善、勇于担负责任、不局限于利禄的追求,而心系民族、民众和国家的存亡与祸福,企慕高远的人生境界的一个风俗美好的社会。

也因此,出现了我前面讲到的张载、范仲淹、吕祖谦、陆九渊、朱熹、程颢程颐、司马光等都是来自两宋的大儒。

(229-5)现在启示:

一个重文化的时期必将出现顶级的文化人。一个家庭注重文化也必将出文化人。规律和道理是一样的。

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社会的主流核心价值观会形成社会的集体无意识,社会集体无意识会体现为社会文化上。而一个家族或家庭的核心心价值观也会形成家中集体无意识,心理学家荣格说集体无意识会在孩子的人格上呈现出来。

(229-6)今天我们的家长都非常渴望孩子爱上读书,可是我们家中的价值观有没有彻底的重视文化建设呢?

让孩子被无形的教化最艺术的方式是先建文化再教化。让孩子被教育了却不知道已经被教育了。

家里的装修风格其实就是价值观的从无形到有形的表达。家中的摆件就是家中价值观的选择。是书柜还是酒柜更是会形成无形的视觉教化。

大人自己是否会看书爱学习就是集体人格的有形体现,父母是孩子的风景,父母的有形行为会无形的影响孩子。

给我的感受是宋朝重视文化,所以出现了朱熹,周冬一等文化人,一个家庭如果重视文化教育,必将会出现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父母爱看书,在家里设书柜,营造书香气息,便会形成家庭的无意识,也许下一代,也许下下一代,出现文化人只是时间问题,

第230集:道理重要还是父母的权威重要

(230-1)我们发现,有些家长很懂得与孩子讲道理,而有些家长不怎么与孩子讲道理,直接用父母的权威来教育孩子,孩子不用听懂道理只需听话。

这一集,我们来探索一下到底是要与孩子讲道理呢还是直接用父母的权威来要求孩子听话呢?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初问宰相赵普:“世界上究竟什么最大?”

其他臣子可能会说“皇权最大”,可是宰相赵普却说,“道理最大!”

如果一个国家不遵道不讲理,国家治理只用皇权必将会失去道,背离人心不讲理,最后国家必亡。

(230-2)赵匡胤非常同意赵普的说法,从此宋朝坚守“道理最大”,且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也因此充分的给到的读书人有巨大的发挥空间,更因此出现了一批影响中华文化千年的文化人。

把中华文化推向极点,整个社会都遵循道和理,努力的去掉因人欲所致的决策偏差。

遗憾的是皇权几次更迭了之后,这种文化开始走向人欲再也不听道理了,也因此出现了王安石的变法与司马光、二程、欧阳修、周敦颐等人欲与道理之战。

(230-3)不过话又说回来,当年赵匡胤能建立宋朝靠的是皇权,但他后来却靠的是道理,那么,到底是要皇权还是要道理呢?

如果只用父母的权威要求孩子听话,时间久了有可能出现副作用,就是孩子会顶嘴甚至叛逆;

如果只用道理而父母没有权威的话,孩子学会了辩解,那怎么办呢?

(230-4)建议一

父母树立权威不代表威严更不代表要去掉人情味,严而没有慈,孩子会害怕或逃离而不是对父母产生敬畏。所以不管对孩子有多严格都不要因为严格而失去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位置,若威严过度孩子会从害怕最后变成抗拒与逃离。

建议二,

与孩子讲道理时也不要冷冰冰的,否则就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情况,所谓的口服心不服就是你说的都是对的,可是我心里就是不舒服,所以才叫口服心不服,心不服就是心里不舒服。

最后总结:权威+道理+爱,三者合一,家和万事兴!

给我的感受是道理加权威加爱才是让孩子听话的最好方式,治国与治家是同一个道理,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

231集:不要太在意别人对你的误解

(231-1)这一集,与你分享一个智慧,就是面对误解时我们用什么态度来面对。

人生一定会碰到被误解的时候的,既然这是人生必将要面对的功课,那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如何面对误解。

周敦颐被调任到地方当二把手,可是刚被调到地方不久,就有人专门跑到地方的一把手面前进言,说周敦颐这个人很坏,沽名钓誉,还背地里将功劳都揽在自己的名下,他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231-2)当时的一把手赵抃(bian)是朝廷专门派到地方的重臣,而且赵抃是对君子与小人是爱恨分明的,从听完进言开始,赵抃心中就暗定了周敦颐就是个小人,从此对周敦颐从来就没有好脸色看过,周敦颐也觉察到上级领导对自己的误解。

可是,周敦颐面对上司的误解从不故意辩解,一切按公事规矩办,除了公事从不主动巴结。表现出对别人的误解从不怨恨从不沮丧。验证了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人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

(231-3)君子知道,被误解是人生的常态。

周敦颐的做法是:不是让别人理解自己而是他要理解他人。

验证一句话,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智慧,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仅代表你对他的误解。

周敦颐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位理解天道与人道之人。不久,因为各自官位的调迁,他们分开了。

(231-4)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5年后,周敦颐升官到了现在的江西赣州当通判,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的位置,可是当年误解他的朝廷高官赵抃又调到了同一个地方当起了一把手,他们又狭路相逢,真得不是冤家不聚首啊!

周敦颐继续没有任何的解释,由于他们现在在更大的地方当官,他们的工作配合需要比过往更加的紧密,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彻底地改变了赵对周敦颐的看法,赵不无自愧又非常惋惜地对周敦颐说,“几失君矣,今日乃知周茂叔也。”意思是说,我差点因为听信别人的说法,失去了跟你这样一位真君子时一步深交的机会。

这就是周敦颐了,一位真君子,对天道与人心有着高深理解的人。

(231-5)现代启示: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单独的来最后单独地走的,认识我们的人终将会离开我们,不认识我们的人终将也会到来,人人都是每个人的人生过客,面对别人的误解要正确的面对,没有人能做到理解每一个人,也没有任何人是不被误解的。

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一个人对你很重要,你又想让他最真实地了解你,唯一的方法是你只需要活出最正确最真实的自己,别人定能看见,这是一种信任自己理解他人接纳他人的底气也是对活出真实自己的最高要求。

时间的伟大可以见证一切的真实与浮华,关键点在于你是否真实。

仁者无惧!智者无敌!加油!

给我的感受是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任何人,也没有一个人不会被他人误解,就像周敦颐,面对他人的误解时

不着急,不愤怒,不解释,只是活出真实的自己,对于普通人而言,你要想一想,你是否敢做真实的自己?你是真实的吗?有一句话给我感触很深,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智慧,你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只是你对他的误解,

232集:从心烦到心安的治家智慧

(232-1)在人的内在里面,存在着主要的两种能量,一种叫爱,一种叫恐惧,爱会显化为祥和宁静又带有愉悦,恐惧会显化为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烦躁等。

所以如果一个人若能从心烦的境地转化为心安的境界,那么一个人心境到家庭环境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里面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面对家庭问题的处理方式,另外是自身价值追求的调整。

(232-2)周敦颐研究天道,也研究人理,是道和理结合的化身,是新儒学的最初代表,也是理学的创始人。

他为官之道就是实施“拙政”,什么叫“拙政”呢?就是为官者不要巧立名目,无事生非,比如古代有这种情况,如修马路的工程,出现了一种让人费解的现象,一条马路本来就是好好的却要重修,里面不排除有巧立名目的情况。

周敦颐非常反对无事生非的做法。他为官的价值取向就是要给到人民宁静与安详、闲适而充满生活气息,要让民众感受到生活味道、有生活的情趣。

他认为富有不等于幸福。而今天大多数的人都在追求财富,城市建设也在大力的开发,到处都是建筑工程,可是却少了生活的味道。

(232-3)现在我们很多的家长也正在不知不觉进入了价值追求取向的迷失当中,很多人正在努力地追求物质上的丰盛,甚至把教育都不知不觉进入了功利的价值追求,从而忘记了原来的初心是为了幸福的。

而周敦颐他认为幸福其实就是祥和宁静,带有生活的味道,有生活的情趣。

很多家庭为了功利的结果正在失去家庭的和谐,每天都处于心烦的状态而没法心安。

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

其实达成富裕与创造幸福是两种不同的学问。

心烦的背后有价值观与对幸福定义的理解偏差。

(232-4)那么,达成幸福的智慧又是怎样的呢?

重新调整对幸福的理解,从物质价值系统变回以人为本生命价值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从心烦到心安的境界升华。

建议要先建关系再处理问题,而不是针(对)着问题而破坏了关系。关系破坏了,造成无法沟通,无法沟通问题又如何处理呢?先让自己心安,家里人就不会心烦,那方法是什么呢?重看前面第224集讲到的抓经常与经常抓,大家可以重看一下!里面有方法提供的。

给我的感受是富有不等于幸福,幸福是心安,祥和,平静,只有把物质的价值观系统调整到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观系统,你才会有心烦转向心安,面对孩子先建立关系,再处理问题,不要为了解决问题而破坏关系,否则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233集:眼睛看见的也不是真相

(233-1)俗话说眼见为实,只要是我们亲眼看见的我们就容易相信。

这一集我想说,眼睛所看见的也不一定是真相。

那什么才是真相呢?真相是我们所看见的更多的只是反映出我们内心的关注点。

这就是相由心生了,这里我所讲到的相由心生不是说这个人的长相外貌由心而决定,而是一个人所看见的世界由他内心的注意力方向决定。

举个例子,一个善良的人很容易就能发现善良的存在,相反,一个不善良的人当别人表现出善良的时候,他也会怀疑别人是否是真的善良。

内在拥有外在才能成为。

(233-2)举个例子:别人对周敦颐的评价很能说明问题。

与周敦颐一同为官的人如赵抃、蒲宗孟、何平仲等评价周敦颐时认为,周敦颐是一位自用节俭,坚守原则,为官不扰民的好官。

理学家们评价周敦颐说“仁智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是一位了不起的达到仁智合一境界的贤哲。

而道学家说周敦颐是孔孟的传人,而且是孔孟以后1000年内第一个真正的传人。

什么样身份类别的人给出了什么样身份类别相关的评价,很有意思!

(233-3)这一集我想表达的真相是周敦颐是谁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评价别人是谁的时候恰好反映出我们是谁才是重要。

因为你对别人的评价仅代表你内在所关注的关注点,内在拥有即外在成为。

内在美好,即看见别人的美好,内在接纳自己外在即会接纳别人,内在潜意识里对自身的自我形象看法不够好,外在即会投射对别人的不好看法。

所以,别人是谁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为什么会这样看待别人,这才是我们内在的秘密。

最后一句话:有智慧的人会从你对别人的看法当中来看懂你!

给我的感受是,你看见的未必是真相,意思是你看见的仅仅是你内心关注的一个点,一个方向,同一条街上,一个孕妇看到满大街有很多孕妇,一个喜欢车的人,看到满大街都是车,一个带小孩的妈妈,看到满大街都是小孩,原因是每个人内在的关注点不一样,你对别人的评价不重要,别人是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内在的关注点是什么?你是谁?有智慧的人会从你对别人的评价中,看懂你是什么样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探索名门望族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