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87/100 每段过去的经历都会成为今天的一块拼图

现在是2020.2.17,晚上5.58,记录这两天。


昨日观影


《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一位作家想写一本英国底层流浪汉的自传,于是借着抗议,开始有了交集。


对于我来说,作家是知识分子,中产阶级,而流浪汉是底层人民,坐牢、吸毒、抢劫、打人都是常事,我不知道能从他的身上发现些什么。

但是跟随作者,会慢慢发现,这个流浪汉,并不如想象的那么“不堪”,他有儿子,并且不希望儿子和他一样;他思路活跃,能想出很多新奇的点子,包括这本书的“倒带”叙述也是他自己想的;他非常健谈,而且保护家人。虽然他满口粗话,动不动就抱怨社会的不公正,行为和衣着邋遢,但他真的不是一个“大恶人”。

故事再继续发展,原来他的种种行为背后,是孩童时的遭遇所毁掉的。不敢置信的是“儿童之家”的负责人对幼童有特殊癖好,而他经受了3年,才摆脱了这个魔鬼。他天生有肌肉萎缩症,所以从小受人欺负,被人打,更让人震惊的是,他的哥哥和朋友,用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了他,所以他才会拿起刀要挟要住进儿童之家。接二连三的祸一个比一个大,触及的不仅仅是身体,而是灵魂吧。

正如故事中的斯图尔特,他对自己其实是厌弃的,所以他才想用各种方式自我放弃,才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才会很容易被激怒和冲动,这种对自己的放弃,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行为,一点点被拽进地狱。而另一方面,他也在不断与之抗衡,他乐观面对自己的肌肉萎缩症,解开自己与哥哥的心结,并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同样的流浪汉们。

但是,这样深深地矛盾着,不断与自己抗争的人,最终还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什么导致了最终的死亡,感觉是所有的坏事。

这些坏事,在他身上交汇,让他从几岁开始承受,当花朵脆弱不堪却要承受狂风巨浪的灾难时,能活着已是最大的幸事了。

看完这部片子,会有种久久不能平静的感觉。当我们在看一个人时,我们用的是自己的偏见视角,觉得他是好人,是坏人,而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个人背后所经历的,承受的,让他变成这样的种种原因,而他本性是什么样的?真的需要时间和用心的眼睛才能感受到。

另外,作为身边有孩子的人,一定要用心,更用心地呵护那些未来的花朵,用行动和语言呵护他们。


近期学习

昨天去慕课网找了个c语言的课程,哎本来想看书,但是发现看书效率太低,一个月看不了几页,所以看视频课也许可以学习地稍微好一点,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吧…

因为看到那些代码,脑袋疼…


近期阅读

这两天在阅读《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说到这本书,又头疼,密密麻麻的字,看得我耐心不足,而且因为不是教科学课的,很多知识有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脑袋疼。

但是学习到了:经历,材料,探究-研讨,自由

在书中说,学习是语言用“经历”融入,我想是用心,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建构,一点点去形成一些概念,也许是不完善的,不完全正确的,但是,一定是学生自己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主动形成的,这就是埃里克松说的“同意的政治”,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而更踊跃的加入到学习活动中,而之所以这么积极,是因为有材料的帮助。

课堂的学习,从学生主动经历材料的探索开始的,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由地使用材料,而不给出严格的限制(以防学生不能主动),在这个过程中,只给到最基本的要求“不能破坏”之类的。

在经历,也就是主动探索之后,就进入全班研讨的部分,每个人说说经历过后自己发现的事实和事实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发现的事实也许是大人已知的,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主动探索后发现的,所以这很重要。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将学生提出的事实有矛盾,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激化学生对于事实的理解和思考,找到关联。

最终以小结的方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研讨的结果,得到本节课的成果,也就是学生探索的成果。

这就是一个“探究-研讨”的课堂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87/100 每段过去的经历都会成为今天的一块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