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影评:伟大的闲笔的缺失

刚看了《小丑》,被豆瓣评分9.2的电影,说实话,没有很高的期待,因为一直觉得《黑暗骑士》就是过誉了。这里不谈表演,只说说编剧的问题。

一个非常重要的感觉就是对主题太渴望因而缺乏一种圆熟的效果。从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被社会踩在脚下的阿瑟,渴望成为一个好人,至少一个正常人,一个优秀的演员,一个听话的儿子,拥有健全的家庭和来自父母双方的爱。然后生活的支柱就一个个被去掉,希望一点点破灭,被所有人遗弃和背叛,最后变成了片中结尾的坏人。这个故事简单就可以概括成这样。

应该说整个故事的设计还是不乏新意,从舞台上的小丑到生活中的小丑再到镜头中的小丑和作为抗议领袖的小丑,完成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正如上文所说,主线太强大了,没有优秀的副线进行呼应,这样的艺术感染力终归是有限的。对比电影史上伟大的作品,一个强大的主线都知道在什么时候给副线让出足够的空间来,让所有演员有发挥的余地。《教父》最伟大的地方当然是马龙白兰度,但那个在聚会时青涩的帕西诺也有充分的表演空间,甚至那个在讲话时做下流动作的老头也让人记得住;《肖申克的救赎》当然让大家记住了安迪和黑人,那个典狱长一样是金句频出,甚至里面的一只被乌鸦吃掉的蛆都闪着光辉。好剧本是群戏,是演员的盛宴,让每个人都能为这个故事做点贡献。反观《小丑》我们从始至终只记住了压抑的小丑和跳舞的坏人,剩下的坏人都是脸谱化的,包括他的养父,还有德尼罗演的喜剧节目主持人(他的戏主要就是来挨枪子儿的吗?)很难让观众有一种深刻的认识。

这就涉及到电影和生活的关系,生活的动人之处在于各种出人意料的小事,而电影的工作则是把这些小事组织起来,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呈现给观众。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闲笔不可能很多。但一点儿没有,每一分钟都有价值的电影必然会把观众带向另一个极端,就是过分刻意,说教意味太重,失去了自然与天成之美,另外,好的电影是会呼吸的,要带着观众在情节的起伏中渐渐进入高潮,而过分的压抑会让观众失去希望,在某种低落的节奏里变得麻木,无法对电影的情节做出有效的回应,在这方面有很多很失败的例子,拉斯冯特尔和阿伦诺夫斯基是这种过份沉溺于自我忽视传播的典型,无论是《黑天鹅》还是《性瘾患者》都是太过于强调绝望而没有给观众喘息的机会。

最优秀的作品往往在立场上是坚定的,而态度和手法则节制而中庸的,写闲笔的能力代表了作者对作品的控制游刃有余,也给观众留出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但这种传统似乎在新好莱坞电影中越来越少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丑》影评:伟大的闲笔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