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获奖作品1) 发表2:越来越小的粮仓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储存粮食曾经是农家的头等大事。这三十多年来,我目睹了家里粮仓越来越小的变化过程,感慨良多。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读小学,大家庭一分家,父亲首先想到的是做粮仓。伯父是做粮仓的好手,村里的粮仓几乎都是他做的。做粮仓就像建房子一样,上下各八根横梁,前后各三根柱子,先搭好架子,再砌上木板,就成四四方方的大粮仓。每个大粮仓都隔有左右两个仓,这在孩子眼中就是城堡一样的庞然大物,令人震撼。在父亲的要求下,伯父在大厅右边的“大房”里做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大粮仓。粮仓几乎挤满了房间。而父母的卧室在“偏房”,是粮仓的“护卫”。可见,粮仓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实现把粮仓装满的“宏伟大志”,那些年,父亲每年都开垦一些荒地,引水入田,改造成可以耕作的水稻农田。每季收成的时候,父亲总会拿出笔记本,记录当年收获的粮食达到木仓中第几块木板,再与往年比较一下,低一点则全家人顿足慨叹,高一点则全家人满脸笑容。不论收成好坏,平时都得省吃俭用。只有客人来,或是节日到了,才有干饭吃,否则一日三餐都是稀饭配薯块。因为心里慌啊,怕万一年成不好没饭吃。在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嘴多粮少,想借到粮食是很难的。父亲不时做这样的梦:秋收后,粮仓满了;夏收前,粮仓里还有旧粮,于是父亲乐呵呵地招呼孩子们一起把旧粮翻晒翻晒,装进宽大厚实的麻袋里。清理粮仓,准备装新粮,父亲站在空空荡荡的粮仓前,踌躇满志,有着无限的憧憬。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大力推广杂交水稻的这股春风也吹到我家乡,买谷种的时候,左邻右舍到处打听“什么优什么号”产量更高。听父亲说,家里主要播种“汕优6号”和“冈优22号”。有了优良的谷种,在父母带领下,辛勤耕作,水稻产量不断提高, 粮仓满了,还有不少余粮,于是换一些线面、挂面和米粉,也多养一些鸡、鸭和猪,伙食多样了,生活改善了。90年代中期,父亲舍得把余粮出粜了,一担八十到一百元不等,这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随着经济的好转,父亲知道没必要存多少粮食,嫌弃大粮仓占位置,于是像乡邻一样更换小的粮仓。我记得,父亲买了三个不锈钢做的如水缸般大小的银色大圆筒,拼接堆叠在一起,很壮观,像一座小圆楼,这就是我家的新粮仓了。这个圆形粮仓占用房间的一个角落,与木粮仓相比,小很多。大家不再关注粮仓满不满,有没有余粮了。

新世纪以来,父亲嫌弃圆粮仓占位置,就把它给撤了。只准备一口土瓷缸,存放买来的米、面、米粉等粮食。原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家乡很多家庭几乎不种植水稻,腾出田地种植茶树了。根据不同的土质,种上不同品种的乌龙茶,如黄金桂、本山、铁观音等。一些农技专家根据土壤特性,又培育了黑金桂、金观音等优良品种。在安溪举县重视茶叶发展的大环境下,村里的乡亲也不甘落后,与时俱进,开垦荒山,拓宽茶树的种植面积,提高茶叶的产量,提升茶叶的质量。茶叶成为老家的支柱产业。特别是2005年后,安溪县委、县政府策划了“安溪铁观音神州行”活动,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展以茶文化为中心的“以茶会友”交流活动,迅速提高安溪铁观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销路畅通,茶叶做完后,一般都有茶商上门收购,茶季结束后几天内茶叶就可以销售完毕。兜里有钱,腰包渐鼓,还怕没米下锅吗?财叔开的小卖部就在我家后面,打个电话,五分钟内可以把米送到,多方便!没有粮仓又有什么关系呢?

粮仓由“城堡”变成“小圆楼”直至“一口缸”,这由大到小的变化,正反应了人们腰包越来越鼓后储存粮食的心态发生变化——再也不怕没饭吃了。现在,人人有饭吃,处处有饭吃,时时有饭吃。甚至不时还听到有人说“我不吃饭行不行?”

粮仓越来越小,日子却越过越火!这得益于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关心和政策扶持,得益于政府的对于生产方式的引导,得益于农业科学家们的精心研究,不断培育出水稻、茶叶的优良品种。

在今天,我们脱贫致富了,不仅彻彻底底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许许多多的家庭盖新房,买新车,娶新人,奔小康,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了!

(本文发表于泉州晚报2020.12.20,并获得泉州“决胜脱贫,小康泉州”征文大赛三等奖)

你可能感兴趣的:((征文获奖作品1) 发表2:越来越小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