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张骞,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公元前141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上王位,开始了他对汉帝国的统治。

这位年轻的君王雄心勃勃,在国富民强的前提下,他的眼睛看向了北方的匈奴王朝。

汉帝国经过64年的运行,经济得以休养生息,民生稳定,国家富强,可是军事和外交仍然是羸弱项,袭扰了高祖刘邦的匈奴人也日渐强壮。

汉高祖在白登山与匈奴兵战,却以败北而告终,不得已采用屈辱的和亲政策以缓解局势。

这种屈辱,已经延续了五代帝王。

匈奴人在,家国何安?

可是武帝麾下,无论强将还是谋士,对遥远的西域以及西域中的匈奴王朝都一无所知。

所以,招募愿意冒险出使西域的人,成了武帝的唯一选择。

这是一场可能有去无回的探索,前方山高水阔,危险却如影随形。

公元前139年,张骞,27岁的陕西城固人,成为出使西域的勇敢者。

他接过了武帝重托,带着武帝亲自给他挑选的随行勇士和一个归顺汉朝的匈奴人堂邑父做向导和翻译,开始了他的西行之旅。

走过扁都口,一路往西,戈壁坚硬,黄沙漫漫,阳光炽烈如火,这一切对于一直生活在富庶的汉中平原的西行使团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挑战。

张骞带着武帝的嘱托,想要找到月氏部落,联合月氏部落一起抵抗匈奴。

要找到月氏部落,必须穿过匈奴人控制的区域。可是强大的匈奴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对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若是与匈奴士兵不期而遇,结局不堪设想。一个使团在匈奴控制的区域穿行,与匈奴士兵相撞的几率,只在早晚,不在有无。若是相撞,也几无悬念,使团的人将会被杀或者被俘。

一个平静的午后,这一切自然的发生,张骞和使团被俘虏。在被押解的路上,他们惊恐交加,饥渴难耐,体力透支,不断有人倒下。

他们被押解到匈奴王庭(在今天的呼和浩特附近),去见当时的匈奴王-军臣单于。

张骞以为这一次凶多吉少,只怕是在劫难逃。梦想尚未实现,性命已是堪忧。

谁料匈奴人没有杀掉这些俘虏,他们也想从俘虏这里知道更多关于汉朝的信息,于是张骞侥幸活了下来,变成了匈奴人的奴隶。但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自由,被匈奴士兵软禁。

这段失去自由的时间,给了张骞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匈奴王朝日常生活和军队备战的机会。

这段不反抗的时光,让匈奴人觉得张骞像是已经归顺,于是慢慢放松了对他的戒备与管制。

《史记》中司马迁记载,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匈奴单于始终不放弃对这个中原王朝官员的情感瓦解,他甚至撮合张骞娶了一个善良的匈奴女子为妻。

这段被囚禁的时光,让张骞对祁连山和河西区域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9年了,张骞被匈奴俘虏已经有9个年头了。9年时光,足以磨灭一个人的雄心壮志,足以模糊一个人的初心使命。

一个平常的日子,张骞像往常一样,带着堂邑父外出打猎,他们穿着胡服,穿过匈奴人的关卡,一路狂奔,却一路往西。他并不是要回长安,他还没有完成武帝交给他的嘱托,他还没有到达月氏部落,没有完成出使的使命。

为了找到月氏部落的分支大月氏,他们进入焉耆,在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库车、疏勒等地。这一程,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必须风餐露宿,历尽艰辛。他们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世界第二大沙漠,白日里热浪翻涌,无尽的飞沙走石。我们无法想象,仅凭信念支撑,张骞和堂邑父是如何横穿大漠,翻越帕米尔高原,来到大月氏。在今天,这是从内蒙古走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的行程。

可是大月氏王对于汉武帝联合抗击匈奴的提议,却没有兴趣。

张骞在此地滞留一年多,还是没有达成所愿。虽然他有失所望,但仍然觉得不虚此行。他途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西域数国,足迹遍及天山南北、中亚、西亚各地,深入了解了西域社会,他们的风俗习惯、草木、畜产都与中原不同。有了这些信息,张骞决定尽快返回长安。

为了避开匈奴控制区域,张骞决定通过青海羌人地区返程。他们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沿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迂回北上返回长安。

谁料此时羌人也已变成匈奴的附庸。张骞又一次落入匈奴之手。这一次,他以为再无侥幸,必死无疑。

但奇异的是,匈奴首领又一次宽恕了他,几经周折,他回到了他的匈奴妻子身边。

公元前126年春,匈奴王-君臣单于病逝。值此良机,张骞再次出逃,他的匈奴妻子义无反顾地和他一起踏上了东归的行程。

从在甘泉宫接受武帝的托付,转身出发那一刻,到仿佛穿越时空一般回到长安,历经13年的时光

他带回了西域的地图、从未在中原见过的西域的种子,西域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也都尽在他的心中。

由他“凿空”般的出使西域,以及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所作出的贡献。张骞,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张骞西域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