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日一读294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8

【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大意】子张问:“士人怎么样才能做到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说:“达人在他邦必闻名于他邦,在自己家族中必闻名于家族。”孔子说:“这是名声大,不是达呀。达者,不是用心让他人知道自己,而是内心质朴正直、合道合义;行为上与人为善并察言观色,举止大方得体,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他人的感受,反观自己说话行事的得失,诚恳谦让,不敢侮慢他人。达人这样做,才算真正的达,真正的做到。他去那,人人都欢迎他,他不求外在的名声大小,而名至实归。这样的人,既闻又达于他邦诸侯。而闻人呢,存心表面仁义,处处装出善人君子模样,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但因为演技高超,让亲近的人迷惑于他,这种人也能骗取名望,乡里人在意他,慢慢广而告之,天下也就闻名了。

【一点启示】达人和闻人表面上看差不多,都一样,其实本质差别真的很大。达,通达、到达、到位,内合于道而达于外。心中有诚心,内在有真善美,赤子之心足矣,自然而然的正能量发散出来,让他人如沐春风秋水。闻者,是色相取于仁,而行为是端者、装着,自己很不自在。修齐治平,就是达人的目标。一切发心自利利他、渡人渡己,不求一时名,不发心为己,闻也罢,达也罢,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而且,中国人讲人怕出名猪怕壮,半隐半显,半进半退,谨言慎行,多好。

【浅谈】

(1)一个士人怎么做才能算得上通达呢?今天的士即读书人。达也是儒家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如同仁、义、礼等等。通达子张的理解就是有名声、名气大、明星人物,人人都听说过。

(2)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内方;察言而观色,外圆;虑以下人,考虑问题谦让,排在别人身后,多替别人着想。内有原则,内方外圆,这种人才能真正叫做达。他能行于中庸之道,做到通达,必将团结大家,成就万千气象。

(3)举个反例,子路做到了质直而好义,孔子也很喜欢他,大家也都喜欢子路耿直可爱善良的性格,但他做不到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太方正了,处事没法找到一个刚好方方正正的空间容量他,在孔子身边包括老师同学都不计较他。可走向社会,依然如此,所以他经常率而对曰、勇猛精进、不知变通,最后不得好死,让老师非常伤心。

(4)再举个接近通达的例子,子贡。他的内心对于孔子的认同,对于儒家学说的推崇,发扬光大功不可没。他在社会交往中,又真是高人中的高人!与各诸侯、大夫来往中,做到了分庭抗礼,打成一片,儒商成功的代表。真正实现了有独立人格,又不轴,富可敌国。

(5)一个人真能做到外圆而内方,同流而不合污吗?人人都想发财,怎么做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世界是大家的世界,有时候真的需要所谓的妥协,其实就是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真正的用敏感的心爱对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与想法,多替对方着想。世界是一个圆的,你多想别人,多为对方考虑,对方一定会成信、加倍地回报你。

(6)通达是一个君子最高境界,决不是坏事,不是巧言令色,前提是质直好义。对应的闻,外在看起来类似通达,想做一个仁人,但内心表里不一。行动违仁;其实就是自以为是,想沽名钓誉之徒,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在家在邦必闻其假招子,坏事传千里,与子张理解的好名声刚好相反,只是被人知道了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每日一读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