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妈报警抓12岁儿子:暴力沟通,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

良好的交流才会让一大一小两颗心紧密无间,暴力沟通只会适得其反。

愿每一位父母都是引导孩子向前的温柔的手,而不是从背后踢孩子前进的脚。

——虎妈

作者 | 罗云霞

来源 | 男孩派(洞见旗下账号)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让人哭笑不得。

江苏徐州的一位妈妈,因为辅导作业时与儿子发生了冲突,竟然选择了报警。

“你好,我们家有个小孩12岁。他不想写作业,我嚷他,他就跟我打。”

“你看看你110能把他逮走吧,我不要这个小孩了,你看该给谁给谁行吧,我管不了了!”

民警一听,因为写作业都打起来了,妈妈连儿子都不要了,这还了得,于是赶紧让这对母子来派出所接受调解。

来到派出所后,母子俩都很激动。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民警跟孩子没聊两句,男孩的眼泪就下来了,边哭边说“妈妈管自己比较严,而且脾气也不好,所以情急之下就做出了过激的举动。”

最后,在民警耐心的劝解下,男孩主动向母亲道了歉,母亲也表示今后会改善教育方法。

虽然事情得到了妥善解决,但同样身为母亲的我,想起孩子不断抽泣的小身子,还是禁不住为他感到心疼。

那一刻,又有谁知道,这个渴望被理解的孩子,心里藏起了多少孤独、难过和委屈……

孩子不听话,就“以暴制暴”、不懂沟通的家长,很难养出优秀的孩子。

尹建莉曾说:

“教育孩子,无非是好好和他沟通,不着急不发火,做到这一点,就成功百分之八十了。“

教育最忌讳的,就是用一件错的事去解决另一件错的事。

“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真的有效吗?

将“以暴制暴”看作有效教育手段的父母,并非个例。

在四川眉山,有一位父亲因为孩子犯错,竟用绳子将7岁儿子绑住慢慢放到河中。

孩子撕心裂肺地哭着求饶:“求你了爸爸,别再放绳子了。”

有人问为什么要这样,这位父亲两手一摊,“道理都讲了一万次了,孩子屡教不改。”

另一则新闻里,一位11岁的女孩,只因为在车上跟父母顶了几句嘴,父母一气之下竟将她丢在高速路上,开车走了。

所幸高速交警及时发现女孩,才将其顺利送回父母身边。

在很多父母的认知中,可能觉得暴力行为对孩子的警示作用大,也更容易让孩子改过自新。

却不知,“以暴制暴”隐含的意思是“你必须听我的,否则就会被惩罚”,他们根本不知道,孩子惧怕的眼神,是真的知道自己错了,还是在害怕被父母暴力对待?

这种方式养育出来的孩子更容易走向两种极端——暴戾和抑郁

一位当老师的朋友,曾给我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班上的一位男孩长斯斯文文的,成绩也不错,但却经常欺负别的同学,稍有不顺眼就拳脚相加,好几次把人打伤了,他却像没事人一样回家。

找孩子谈心,深聊下去才发现,原来男孩在家里经常被父母“暴力对待”。

男孩说:“我妈从没耐心听我说话,每次犯错,但凡我回嘴,我妈立马就会扇我耳光;我爸也是如此,有次我没考好,他一看到分数就把我踢倒在地,说考这么差,不如死了算了……”

多少糟糕的父母,长期忽略与孩子的沟通,把家变成了冰冷的代名词,又让孤独受伤的孩子以为只有暴力才是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从心理学上说,这样的小孩已经具有反社会人格,长大后很容易被自己的暴力反噬。

还有一类孩子,因为自己不被父母理解,常常转化为向内攻击自己,日积月累,便会产生如焦虑、抑郁、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

蒙台梭利曾说:“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以暴制暴”相当于把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伤害,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难以愈合的痛。

每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会沟通的父母。

前段时间,歌手兼作家陈美龄在深圳举办了自己的新书签售会。

然而,比起她开挂的人生,更被大众广泛关注的,是她把自己的3个儿子都培养进了斯坦福大学。

谈到自己的育儿经验,陈美龄有一个重要观点:“不赞同暴力对待孩子,跟孩子平等冷静地沟通,才是教育孩子最正确的方法。”

她说大儿子上小学时,有次考试考得不好,竟然谎称成绩没出来。

陈美龄心想这太严重了,诚信是绝对不能碰的一条底线。

所以她就和儿子聊,谈累了,吃点东西再接着聊,两人又哭又笑,足足8个小时。

在这过程中,陈美龄多次拥抱儿子,坚定地对儿子说:“无论你是怎样的小孩,妈妈都喜欢,你完全没有必要隐藏自己,你要相信妈妈的爱……”

正是真诚的沟通,孩子才打开了心扉,从心底接受了母亲的意见,从那以后,大儿子再没对她隐瞒过任何事情,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李开复曾说过,父母要用3%的时间管教孩子,用97%的时间和孩子做朋友,因为通过这样的沟通交流,孩子才能成为讲理的孩子。

孩子小时候,是积累心理资本和情感资本的重要时期,父母的爱与接纳,是他们一生的情感基础。

若这个时候孩子犯了错,父母不懂得沟通,甚至“以暴制暴”,孩子的心门就会关闭,等长大了,也很难与他人交往,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又谈何成功?

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美国学前智能教育研究表明:“孩子智能发育的快慢,正面性格的养成,主要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频率和准确性。”

换句话说,若父母能与孩子做到正确沟通,孩子就能吸取并衍生所有的正能量,如爱、温暖和力量。

那么怎么做才是正确且有效的沟通呢?

1.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沟通。

朋友曾和我吐槽自己7岁的女儿,每天写作业磨磨蹭蹭,每次训斥和催促后,女儿都信誓旦旦的保证明天一定改。

但结果呢?第二天依旧磨蹭,状况一点都没有改善。

儿童心理专家曾说,孩子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对应的心理原理。

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大脑额叶没有发育好,难以判断事情的正确与错误,他们只明白“我想这样”、“我不想那样”,更难做到成年人那样自律。

了解孩子的心理后,朋友不再和女儿做类似的约定,而是设置了一个闹钟,直接告诉女儿:“闹钟响的时候,你就要去写作业啰,不然就会没收你的玩具。”

一段时间后,闹钟一响,女儿就主动进屋了:“妈妈,写作业的时候到了!”

所以,父母一味地催促与训斥没有用的,而是要懂得说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的话,做孩子能懂的事,才能让你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2. 面对“蛮不讲理”的孩子,先学会倾听。

《同理心养育》中说:“跟大人的理性不同,孩子是彻头彻尾的情感动物,他们的每一个反馈都来自当下。

当你出言批评,唠叨,责骂,他们的反应会比你更激烈。

当你给予理解,尊重和十分的爱,他也会回应你百分的欣慰。”

当孩子崩溃大哭,处处跟你对着干时,一味地说教只会让问题恶化,得不到解决。

这个时候,我们最该做的是照顾孩子的情绪,“看见”他的感受,我们可以安慰孩子说:“我知道你很难受,能不能告诉我你现在的想法,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认真倾听,就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建立了这样的沟通模式,孩子就能感受到你的理解、尊重与爱,他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

3. 允许孩子犯错,用包容与信任去引导孩子。

邓超在接受凤凰网《非常道》专访时,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邓超说,自己青春期时,曾叛逆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他打耳钉、染头发、戴首饰,在12岁时还闹过离家出走,差点被学校开除。

面对如此叛逆的“坏”孩子,邓超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他父母接纳并相信孩子,坚信自己的儿子虽然调皮叛逆,但绝对是个好孩子,是善良的人。

其次,邓超父母面对孩子的“倔犟”与“离经叛道”,没有采取“以暴制暴”的极端手段,而是采用“怀柔政策”,耐心地引导孩子去学艺术,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寻找人生的目标。

正是父母的信任、包容和引导,让邓超获得了力量与成长,最后走出了叛逆期,才有了今天的邓超。

我们常说,成年人的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其实孩子也一样,从第一天上幼儿园离开父母,到小学繁重的学业,再到青春期内心的冲突,高考的压力,成长中也有太多的挫折等着每一个孩子。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情绪暴力,因为:

只有温暖的陪伴与爱的沟通,才能帮助孩子战胜每一个挫折,在未来长长的路上,活成一束温暖的阳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妈报警抓12岁儿子:暴力沟通,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