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

看武志红老师专栏的读者问答《守住你的节奏》里讲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每天的节奏,他每天的生活节奏是这样的:

固定的时间早起,然后长跑,长跑回来后,先洗浴,接着穿得整整齐齐地去见太太。他说:“不能让太太看到我邋遢的样子”。吃过早餐后,他会持续写作三个小时,期间不接受任何人的打搅,到了下午他才会做别的事情。

他说:

我从不打乱我自己的节奏。

也许,你还听过查理.芒格老爷爷的故事,说李路去找他,约好早上七点半见面。第一次,为了表示尊重,李路提前了十五分钟到,到的时候看到老爷子已经在那儿看报纸了,头也不抬的继续看报纸,七点半准点才开始谈话。第二次,李路想他那么早,我再提前半小时吧。这次,老爷子依然已经在看报纸,当天的重要财经要闻放在桌旁。第三次,李路想探个究竟,每次都是老人家先到,也觉得不是很礼貌。这次他自己带了报纸,提前一个小时来到约好的地方,正看到一位老人泡好一杯咖啡,拿了当前最新的报纸和杂志。向他微微点了点头,坐下开始晨读,李路也安静地坐在他旁边,一起读他带来的东西。约好的时间一到,老人放下手上的东西,才正式开始与他谈正事。这样的节奏,听说老人家保持了一辈子。

经常听身边的人说,时间不够用,每天感觉非常的忙,但好像也没做出什么事情。我自己的感觉和这个也很类似,你每天都在不停的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人累成狗,但还是没有什么成绩出来。和朋友圈那些牛人一比,感觉自己就是在混日子,那种无力感,每天都在发生,甚至一度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我是不是就只能这样。

一个常见的悖论就是,大多数人都听过:

少即是多。

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每天做好重要的三件事就可以。

但,懂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天。焦虑如影随形。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节奏,这种节奏应该是不随外界的打扰而有改变,那些能让自己的节奏随时在高频变化的,只有借口。这其实是对自己的有点不负责任,因为注定是对自己太“宽松软”。

这个用熵增的概念来理解,也很容易。有节奏感是一个让事物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属于熵增加的范畴。而世界是趋向于无序的,所以你想让自己保持一个合理的节奏,这是反熵增的,所以也必然会让自己痛苦。不信你试试每天雷打不动的在同一个时间起床,微信群里那么多的打卡小程序,真正能坚持做下来的不多。

读完这一课,对我自己触动最大的,是让我想到了《奇特的一生》中的主人公柳比歇夫,一辈子坚持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做出了无数丰硕的工作。一辈子保持一个固定的节奏,把这种节奏用在能成就自己的事情上,值得学习。这个,是高度的自律才能做到的。

要保持自己的合适的节奏,其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做一件事情。我自己认为是养成一种对于时间分配的逻辑,一段时间全身专注于此,不受外界的干扰,是在一种封闭的空间中,达成对于让自己的创造力在这个里面自由的流动。

吴军老师也谈到,他在写作的时候,也会找相对固定的一个时间,这段时间就会告诉家人不打扰他。人要学会做减法,做那些重要的事情,把自己的节奏调整到这个上面来。这个又可以联想到,刻意练习其实就是去发现自己的节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你每天做的事情90%都是紧急不重要的,只有10%是重要的。

所以,每年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几件事,放在手边,新的一天开始时,拿出来提醒自己,找到自己固定的那个节奏,在期间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我,要把写作作为每天固定的节奏去培养。


春雪

你可能感兴趣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