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发现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时,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
积极有效的行动包含但不限于以下8点
1、打破误区
父母必须意识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生理原因和环境压力因素交互作用下的身心发展不均衡,甚至有研究者认为“本质就是大脑神经递质紊乱”。
所以,与其认定“孩子是个问题小孩”,不如认为“孩子是遇到了问题”。孩子应当获得帮助。
儿童青少年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早发现,早干预”的愈后效果最好。
2、获取支持
精神医学、心理咨询和学校教育,都是专业的领域。
因此家长在怀疑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时又心存疑虑、不敢确定,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此时,获取学校心理老师或区域心理中心老师的支持,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专业的学校心理工作者,既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受训背景,又知晓“保密”原则的重要意义,因此可以成为问题初筛者、求助指引者、沟通指导者和情感支持者。
3、问题初筛
是指心理老师通过资料搜集,可以协助判断孩子遇到的问题类型:
是身心发展中的过程性问题(如,以“叛逆”表达独立自主性的需要),
还是教育环境中有不利因素(如,学习压力超过个人承受范围),
还是有需要进一步被评估的精神症状(如,持续的消极念想)
4、求助指引
是指在形成上述基本判断后,心理老师会给“该怎么办”的建议和相关资源。
建议可能是“持续观察”,可能是调整家庭教养方式,可能是孩子接受心理咨询或全家接受家庭治疗,也可能是尽快就医、接受精神评估。
5、沟通指导
是指心理老师在父母需要时,会就如何与孩子、家人沟通予以指导。事实上,许多父母在发现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后,都遇到过孩子拒绝就诊/求询、家人不以为然等情况,耽误了干预时机。
把这些困难拿出来讨论,论证可能解决的途径,甚至就一些沟通细节进行预演和模拟,都是积极有效行动的一部分。
6、情感支持
是指心理老师和父母交流时,既会搜集信息,也会耐心倾听、予以陪伴。
对于这些养育压力极大的父母来说,这也是一个获得理解、积蓄能量的必要过程。
在资源配备不齐全的地区,父母也可以向可靠的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寻求上述帮助。
7、用心观察
由于心理精神症状的复杂性,不管是精神科医生,还是心理咨询师都会就孩子的身心表现进行详细地询问。
因为年龄小、能力不足或症状所致等原因,孩子可能无法自主全面地回答所有上述问题,这时父母如果能够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就能帮助专业工作者高效完成评估。
客观准确的信息,来自于用心观察。当父母产生“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的猜想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做更多观察:
日常生活变化:孩子吃饭香吗?睡觉是否还好?特别是在睡眠一事上,要细心观察孩子是否有入睡困难、夜惊、早醒、时长减少等问题。
个体心理状态:如,杨女士可以观察到,女儿有自我评价偏低、频繁情绪爆发、行动迟缓乏力等表现。
在校学习情况:可以与班主任了解孩子在校的听课、作业等情况。班主任老师可能会反馈一些负面的行为表现,父母此时应怀着“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进行沟通,以免在气愤不满的情绪中错过关键信息的收集。
人际交往情况:孩子和家里人沟通如何,是否还和同伴保持着联系,是否有关系破裂事件发生等。
8、积极治疗
相信医生,遵从医嘱,是父母能够给与身心受困孩子的最好支持。
但因为就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挂号难、面诊时间短、需频繁复诊等),网络自媒体等资讯平台获取“专业指导”更为便利,对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有夸大想象等原因,许多家庭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会经历犹豫、怀疑甚至退缩。
不过,选择相信现代精神医学,也及时把心中的顾虑与专业工作者进行讨论,可以让父母较快度过就治的跋涉期,更早迎来孩子健康蓬勃的身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