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两难不会有容易的答案,但我更建议用“成长型思维”来面对痛苦。“和解”最重要的初衷,不是为了原谅那些伤害我们的人,而是为了放过身陷情执的自己,重获平静,重获感知幸福的能力。
传统思维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用巨大的惯性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轮回,让人丝毫察觉不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因为一切都太稀疏平常、天经地义了。
电影一笔带过了姐姐的成长环境,但支离破碎的片段里,短暂温馨却被恐慌随时冲散的梦境里,足以窥探到她童年的不幸、辛酸和委屈,是有缺憾、有伤害、有疼痛的成长记忆。
在计划生育的年代,为了践行生儿子的执念,强迫姐姐“身患残疾”;为了让女孩儿早点回馈家庭,不惜纂改志愿,偷换她的人生梦想……这些在如今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曾经在神州大地上反复上演。
01
姑妈安蓉蓉和姐姐安然生动地还原了不同时代下两个截然不同的“姐姐”形象。
姑妈是从两性地位普遍悬殊的年代过来的,她从一出生就接受了“我是姐姐”的命运,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受害者,更没想过要抗争。
几十年过去了,姑妈对着套娃念出几个简单的法语单词,祭奠她永远不可能完成的梦想。但就连这样的时刻也是短暂的,很快就被滚滚向前的生活日常淹没,甚至来不及捕捉不易觉察的失落。
在姑妈那个年代,姐姐辍学、赚钱、早嫁,供弟弟读书、买房、娶媳妇,的事迹屡见不鲜,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对“姐姐”的预设。然后嫁为人妻,成为母亲,继续为自己的家庭牺牲和燃烧自己,如果生了女儿,同样的命运会重复上演。
但在不同的故事版本中,有些是和谐的,而有些则不是,比如《安家》中的房似锦、《欢乐颂》中的樊胜美、《都挺好》中的苏明玉,这些伤痕累累的女性形象虽然有自我奋斗的意志,却被封建的家庭思想残酷碾压。
到了安然这一代,老一辈仍在沿用旧的认知来告诫她,抚养弟弟是姐姐天经地义的责任。安然要用声嘶力竭、用力过猛地抗争,才能推翻父辈们给她定义的命运。
因此她过早地远离了父母的庇佑,独立撑起自己的天空,靠自己的能力赚取学费,坚定不移地要去北京找回自己被偷换的梦想。
02
一些观众对电影的结尾感到愤懑不平,认为它刚刚触及到关键问题的核心,又试图用一种过于温和的方式弥合伤口。
童年生活的阴影绝非这样容易就烟消云散,而落后封建的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在某些封闭落后的角落持续上演。
电影太短,甚至一生也太短,所以我们不愿接受简单的原谅和释怀,似乎疼痛还没有酣畅淋漓地被表达、被看见。
安然的命运似乎肩负着无数女孩儿未竟的夙愿。所以她们更喜闻乐见的结局是,姐姐能摆脱亲情的桎梏和被迫牺牲的命运,独立洒脱地远走高飞。如此一来,错误可以不用延续到下一代。
导演特别回应,“以安然的性格,她不会重走老路,放弃自己的前程,只是对于弟弟的抚养问题上,电影采用了开放式的设定。”
但反观现实,这也仅仅是美好的愿望。从电影《茉莉花开》中,我们看到时代的阴影在一个人身上留下的影响,要经过至少三代的洗礼才能完全抹去。而中间那些努力挣扎却未能成功的命运,是不甘又可惜的。
其实电影的结尾更真实地反应了“姐姐”的撕扯和割裂。一面是自我实现的愿望,一面是难以割裂的亲情拉扯。个性坚定要强的姐姐,她的内心仍然是疼痛、善良而温柔的。
03
在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理念中,姐姐被绑架在“长姐如母”的位置上,而“母亲”本来就带有无私奉献和牺牲的性质。母亲也好,姐姐也好,作为女性,都浓缩着五味杂陈的文化渊源和意识形态的变迁。
“姐姐”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父母之下,亲人之上,然而女孩儿跟男孩儿的地位又有着天然的悬殊,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潮里成为被边缘化的悲情角色。
只有足够多的个体觉醒了,才能开始深刻地反思世界的不完美、不公平、不合理之处,才会出现《我的姐姐》《82年生的金智英》这类引发热议的作品。尽管撕开血淋淋的伤口,会疼痛,会意难平,但很欣慰地看到,世界正在努力变好的路上。
姑妈是个好人,甚至是伟大的。但不是好心就一定能办好事,社会的问题仍需要社会来解决,个体的逆来顺受只会孕育更多可悲的命运。
所以,我更倾向于支持安然用新女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送养弟弟”是不得已的办法,但对于安然和弟弟来讲,或许是更平衡更公平的选择,不见得是最坏的选择。一生很短,但是成长很慢,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是要交给时间,不必牺牲谁来硬扛。
姐姐有权利决定“抚养”或者“送养”,弟弟是无辜的,姐姐更是无辜的,谁也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而批判她。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智英母亲的角色对标《我的姐姐》中姑妈的角色,虽然传统女性的牺牲主义贯穿了她们的一生,但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在下一代身上与时俱进地扭转了视角。
“不是所有的套娃都必须要装在一个套子里。”最终,姑妈理解并接纳了安然的抗争。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颠覆一生的认知,支持年轻人去争取自己抱憾终身也未尝如愿的东西。所以,姑妈和智英妈妈都是被低估的女性角色。
04
尽管意犹未尽,但电影的结尾仍然有其值得借鉴的意义,因为它表达了和解的意愿。
“和解”是放过自己、修复伤害、获得幸福的唯一办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解脱的办法。这也是所有类似题材的作品都选择happy ending的原因,人们永恒追求的方向是爱和圆满,而非恨和遗憾。
现实的两难不会有容易的答案,但我更建议用“成长型思维”来面对痛苦。“和解”最重要的初衷,不是为了原谅那些伤害我们的人,而是为了放过身陷情执的自己,重获平静,重获感知幸福的能力。
作家苏芩说,“你身上所有的焦虑和戾气,都是亏待出来的。不想被俗世浸透,从现在开始,先爱上自己。”
电影是有些压抑的,在童年阴影中成长起来的安然,原生家庭的伤害一直困扰着她。不同的成长环境会塑造不同的个性,面对挑衅,姑妈告诉她一定要反击,男朋友则告诉她没必要争强好胜。
张牙舞爪的背后是一碰就碎的自尊。她像一只刺猬,警觉地竖起屏障,这是她进行自己捍卫的方式,格外惹人心疼,一度很想抱紧她,告诉她,“姐姐,没关系,我只要你幸福快乐就好!”
我们可以继续控诉原生家庭的罪恶,让更多的家庭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更重要的是,跟过去和解,接纳原生家庭的创伤,为自己的余生承担起责任,找回人生的主权。
—END—
本文文字原创,图片来自《我的姐姐》电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