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在娱乐大潮中成为网红明星城市和旅游热门打卡地的湖南省会长沙其实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屈贾之乡”的美名。本期分享带大家走进长沙太平街的贾谊故居,了解这位和屈原并列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的贾谊贾太傅,一起来读一读刘长卿的七律名作《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平起式七律•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红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在下面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在下面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赏析文本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们由湖南省的简称“湘”,通过屈原那充满神奇瑰丽想象的《湘夫人》了解了湖南这片土地上色彩斑斓的湖湘文化。本期分享我要带大家走进在娱乐大潮中成为网红明星城市和旅游热门打卡地——湖南省会长沙。

        妈妈告诉我,长沙这些年成为网红明星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湖南卫视。因为我很少看电视,所以对这一点还真没什么感觉,而且对长沙人气最旺的明星小吃臭豆腐我一向是“敬而远之”的,所以之前除了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长沙》这首词和《水调歌头·游泳》起句的“才饮长沙水”之外,还真没怎么关注过长沙这座城市。这次为分享读资料才发现,长沙可是一座既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走出了一大批近代历史上风云人物的城市,那里还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生活和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地方,是“天河”超级计算机等科研成果的诞生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星城”,可不仅仅是由湖南卫视领衔打造出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那么简单。

        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其地位和名气不言而喻。它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湘江下游、湖南东部偏北,东邻江西省宜春、萍乡两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市,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综合交通枢纽、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

        长沙的历史发展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据考古判断,在距今15-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长沙地区已经有原始人类活动。殷商时期,长沙属扬越之地,是百越部落的分支。春秋战国时期,长沙属楚国黔中郡。秦始设长沙郡,长沙自此列入中原政权的行政区划。此后历朝历代,长沙均为湖湘首邑和南方重镇。新中国成立后,长沙作为湖南省省会,成为国务院首批颁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长沙”之名最早见于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但这个地名是怎么得来的,历来众说纷纭。有说长沙得名于长沙星的: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星名为“长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论,将长沙之地以应长沙星,认为长沙地名源于星名,故长沙又有“星沙”之称。有说长沙得名于万里沙祠的:晋阚马因所著《十三州志》记载,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也有认为长沙得名于“沙土之地”的:长沙的地质结构为以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过长年的外力作用,地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和水流的冲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积于地表,特别是现长沙市区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带,分布着大片的沙滩,沙洲等,每当枯水时节,这些洲、滩露出,向人们展现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长大,“白沙如霜雪”,这种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称长沙为沙乡或沙土之地。或者认为长沙得名于湘江中长形的沙洲,也就是橘子洲头这一独具特色的地理景观。还有人认为长沙得名于“蛮越”语,因为在楚国“南平蛮越”之前,长沙居民属“蛮越”族。在蛮越语中,“长”是“祭坛”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长沙”在蛮越中的含义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现代学者认为长沙这个地名应是先民们根据长沙古代的自然环境特征而逐步确认,最后约定俗成流传后世的,理应“始于洪荒之世”,至西周时被确认。这意味着有些说法已经逐渐被否定了,但实际上每一种说法都在从一个角度阐述着长沙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有着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岳麓书院、铜官窑等历史遗迹,只要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恐怕没有人没听说过马王堆汉墓和四羊方尊的鼎鼎大名。而说到长沙的历史文化底蕴,最不能忽略的还有“屈贾之乡”这个雅称。这里的“屈”自然是指屈原,我在上一期分享中说到过屈原是湖湘文化的奠基者之一,那这里的“贾”又是指谁呢?这就要到长沙最为著名的网红打卡之地——太平街上去找答案了。

        长沙是一座星城,也是一座新城。由于八年抗战、文夕大火和破四旧,导致古老的长沙城区的古建筑和古文物几乎损失殆尽,完整保存的历史街区寥寥无几,而太平街正是长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街。太平街坐落于长沙城区中部,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太平街地区就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历经2000多年没有改变。街区内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的建筑是这一带民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馆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传统格局,是“古老长沙”的缩影。当然,和众多近年来非常火爆的旅游城市的网红旅游打卡地一样,这里也少不了浓浓的商业气息、数不尽的店铺酒吧和娱乐项目,吃不尽的臭豆腐、口味虾、长沙米粉、糖油粑粑……不过,到底是老街区,只要你不被这些城市喧嚣炫花了眼,还是能在这里看到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近代历史遗迹:贾谊故居、长怀井、明吉藩王府西牌楼旧址、辛亥革命共进会旧址、四正社旧址……这其中最古老也是最饱含文化底蕴的当属贾谊故居。而这座故居里曾经居住的,正是“屈贾之乡”这个雅称里的“贾”,也即西汉文帝时期的长沙王太傅贾谊。这座贾谊故居也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是长沙作为“屈贾之乡”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最早的名人故居。

        因为贾谊是汉文帝时期的长沙王太傅,所以贾谊故居又名贾太傅故宅、贾太傅祠。它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是当年贾谊在长沙的府邸。宅前有两块碑石,左右各一,高约丈余,字迹已经剥蚀不可辨认,又有大柑一株,相传为贾谊当年亲手栽植的。后人还在这里建有贾谊祠,祠后建有大观楼,祠前有一口井,相传是贾谊所凿,称太傅井,井旁有一石床,为贾谊当年居于长沙的原物。非常可惜的是这些文物基本上都毁于1938年的“文夕”大火,后仅存烧不毁的古井,即“长怀井”,还有亚殿一座,祠正堂正壁上刻有屈原像。湖湘人民极重视对贾谊故居的保护,历代毁建相继,均以贾谊井为中心,原址不变。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屈原和贾谊的传是合在一起的,即著名的《屈原贾生列传》,文中记载:“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屈原在湖南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怀沙》等璀璨的诗篇,而贾谊则在长沙撰写了骚体赋的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等著名作品,也因此他们二人跨越时空,共同成为湖湘文化的标志。从“屈贾之乡”这个称谓中,我们就能感觉到贾谊和屈原的密切关系,也就可以理解在贾谊故居中的亚殿祠堂壁上会有屈原像了。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才华盖世,堪于屈原比肩,因司马迁所作《屈原贾生列传》在后世被称为贾生。贾谊出生于洛阳,少有才名,师从荀况的学生张苍,十八岁时即以能诵诗书和善属文闻名于当地。汉文帝听闻贾谊的才名,征召他入朝,委以博士之职。出任博士期间,每逢皇帝出题让讨论时,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应答如流,获得同侪的一致赞许。汉文帝对他非常欣赏,屡次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他便升任为太中大夫。任太中大夫后,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又针对当时“背本趋末”和“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鉴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汉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但诛灭诸吕迎立汉文帝的功臣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反对,他们进言诽谤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文帝在各方压力之下也逐渐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

        汉文帝四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其为贾长沙、贾太傅。长沙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而且在当时属于未开发的落后蛮荒之地。贾谊此去,其悲伤怨叹之情不言而喻。在途经湘江时,他想起和自己遭遇和命运相似也曾经被贬到这里的屈原,深怀知己之叹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既凭吊屈原,又抒发自己的悲慨和怨愤。在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鵩鸟飞入他的房间,停在他的座位旁边。鵩鸟是楚国人对鸮,即猫头鹰的称呼,旧时被视为不吉祥之鸟。贾谊因被贬居远离京城又低洼潮湿的长沙,政治上的失意,加上不能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他常哀伤难以自抑,本来就自以为寿命不长了,如今鵩鸟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作《鵩鸟赋》抒发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

        贾谊谪居长沙三年后,因汉文帝想念他,又征召他入京。贾谊到京后,汉文帝马上于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了他。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入迷,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这就是李商隐的《贾生》中所写的:“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在李商隐笔下感叹的是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而汉文帝当时感叹的却是:“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贾谊这次回到长安,朝廷人事已有了很大变化,灌婴已死,周勃遭冤狱被赦后回到绛县封地,不再过问朝事。但文帝还是没有对贾谊委以公卿重任,只是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他的封国梁国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原之地,也许汉文帝有让贾谊培养梁怀王的用意。不幸的是,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一年后竟抑郁而亡,年仅三十三岁。司马迁想来也有和屈原、贾谊一样的悲叹,所以在为二人所作的合传中都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后世也因此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又奠定了汉代骚体赋的基础。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鲁迅先生称之为“西汉鸿文”,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而且,他的政论文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也足以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才华,所以毛主席在《七律·咏贾谊》中称赞他“少年倜傥廊庙才”,“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感慨他“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壮志未酬事堪哀”,还在另一首《七绝·贾谊》中为他因梁王坠马抑郁而终而可惜不已:“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历代文人骚客在感叹自己不被重用、壮志难酬时也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贾谊的遭遇,如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杜甫《发潭州》:“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李商隐《潭州》:“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正所谓“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在这些悲悼贾谊的诗人中,刘长卿是非常让人瞩目的一位。他不但在多首诗中慨叹贾谊的遭遇,如《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中的“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新年作》中的“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等等。在刘长卿的作品中还有一首七律《长沙过贾谊宅》,被后世许多诗评家大加称许,这也正是我本期分享的主题诗。

        在介绍刘长卿之前先要说一说他名字的读音。刘长卿之所以叫长卿是因为他非常仰慕西汉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意思是卿之长,所以应该读zhǎng而不是cháng。

        刘长卿字文房,是著名的唐代诗人。他年轻时在嵩山念书,唐玄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其诗则驰名上元、宝应间。《新唐诗·秦系传》云:(秦系)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刘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当时以钱(起)、郎(士元)、刘(长卿)、李(嘉祐)并称,刘长卿却说:“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可见其对自己才华的自诩。刘长卿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中进士,不幸的是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还没有揭榜,便爆发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后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后遇大赦获释。唐代宗大历年间他又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建德梅城)司马。在睦州时期,刘长卿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与他有诗酬答。唐德宗建中年间,刘长卿又受任随州刺史,因此世称“刘随州”。贞元元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之后他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88(唐贞元四年)前后。

        在唐代诗人中,刘长卿算是与湖南渊源颇深的一位。他一生仕途蹭蹬,屡遭迁谪,足迹先后留驻在湖南的岳州(今岳阳)、衡阳、郴州、永州、长沙等地,可谓踏遍三湘四水。在其谪居或途次湖湘期间,或为山川胜概所激而抒以骚人之志,或为人文轶事所感而发以迁客之思,写下了一批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湖湘诗歌。大历年间,刘长卿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路过长沙时正是秋冬之交。在这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贾谊的故居,两人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因而吟咏出这首著名的《长沙过贾谊宅》。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谪宦”就是贬官,“栖迟”意思是淹留,即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楚客”就是流落在楚地的客居之人,这句就是说:你自京城长安被贬至此荒蛮卑湿之地,飘泊失意地在此居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

        颔联和颈联语言都非常平白易懂。“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是倒装句,调整成正常的语序意思就非常明了了:“人去后,(我)独寻(于)秋草(之中),日斜时,(我)空见寒林”。踏着秋日的枯草我独自寻觅你离去后留下的痕迹,只见到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冷萧瑟的树林。“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则是一个反问句:生逢有道明君汉文帝,你得到的皇恩眷顾犹且如此菲薄,这默默无情千年流淌的湘水,它又怎知我在这里凭吊你的无限伤悲?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摇落”指的是草木凋零,化用自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句感叹:江山一片寂寥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至此远在天涯的荒蛮之地呢!

        明朝邢昉的《唐风定》评此诗曰:“深悲极怨,乃复妍秀温和,妙绝千古。”清朝梅成栋《精选七律耐吟集》中则曰:“一唱三叹息,慷慨有余哀,此种是也。”这首七律确实堪称唐诗精品。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描述的是贾谊在长沙失意失落的三年谪居生活。“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紧扣题目中的“贾谊宅”。“栖迟”指象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楚客”点出贾谊谪居长沙时是流落在楚地为客这一身份。鸟儿不得已在远离巢穴的野外敛翅歇息时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谪居长沙生活的侘傺失意十分恰切。一个“悲”字直贯句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成为贯穿全篇无处不在的深层情绪,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而这种悲苦怨叹的情绪又不仅是刘长卿和贾谊的,更是历朝历代不得志文人们普遍的悲伤,这也使得诗中抒发的对贾谊的悲悼显得愈发深沉。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具体刻画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也点出了这是秋日黄昏的寂寥之时,既是诗人刘长卿眼前所见,也自然令人联想起贾谊当年谪居此地的悲愁孤寂。在这样凄清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因为诗人与贾谊有着共同悲苦的命运而引发的共鸣。而“独寻”后“空见”“寒林日斜”的结果诗人又岂能不知?如贾谊这样贤才已再不可见,诗人枉自“独寻”,寻到的只有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一个“独”字,一个“空”字,既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又强调了诗人的不同流俗,正如屈原那道出失意之人心声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诗人运笔至此,一种包含着景仰向慕、知己之感和寂寞兴叹的感情便油然而生。这句诗的高妙之处还在于它不落痕迹地化用了贾谊《鵩鸟赋》中的典故。明·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初读之似海语,不知其最确切也,谊《鵩赋》云:‘四月孟夏,庚子日斜,野鸟入室,主人将去。’‘日斜’、‘人去’,即用谊语,略无痕迹。”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也特别赞叹:“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疑为空写,不知‘人去’”句即用《鵩赋》‘主人将去’‘日斜’句即用‘庚子日斜’。可悟运典之妙,水中着盐,如是如是。”所以说这里的寒林日斜、秋草人去不仅是刘长卿在贾谊故居之眼前所见,也正是贾谊当年在这里写下《鵩鸟赋》的真实情景,诗内诗外、前情后事互相映衬,虚实相生,使得这一联充分体现出言虽浅而意实深的精品唐诗意蕴。联想到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的危殆形势和诗句中的“空见”二字一起体味,诗人那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之情则又深了一层。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由贾谊的遭遇隐隐联系到自己,沟通古今,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一个“有道”,一个“犹”字,道出了号称“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对才华横溢的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我刘长卿当然就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所以我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落魂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诗人用委婉的“言外之意”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如上一联的化用贾谊《鵩鸟赋》语典一样巧妙含蓄,手法高妙。接下来他笔锋一转又回到了自己,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千年前在此悲愤自沉的屈原怎会知道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而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我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他曾经住过的旧居。这里贾谊凭吊屈原,诗人凭吊贾谊,构成了两个时空的类比和交错,使诗歌表达的意境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感。知音难觅,千古皆然,那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令后来者在吟咏玩味之间怎能不深深地被它感染。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出句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洒落枯草。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内心感受的外化。它从时空上把视角拉回到眼前,既呼应颔联的“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眼前实景,又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对句“怜君何事到天涯”的“君”,既指代贾谊,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刘长卿与贾谊跨越时空,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何事到天涯”,则是对那决定着自己命运力量的质问。可见二人这里的弦外之音是:你我都是无罪的,原本都不应该放逐到这天涯之远的地方,可为什么你我都要受到这样不合理的的惩罚?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不觉浮上读者心头,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那哀惋愤懑的叹息。

        刘长卿这首怀古诗通过对贾谊遭贬的凭吊,巧妙地把屈原-贾谊-刘长卿的共同遭遇一脉贯通,又通过了无痕迹地化用贾谊《鵩鸟赋》的语典,把上下千年三位才智之士的不遇感慨融为一体。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被贬长沙,便来吊一吊“汉文有道恩犹薄”的贾谊;而当年同贬长沙的贾生,想到被放逐至潇湘一带的屈子,也曾上演过一幕“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贾谊、屈原,同在“寂寂江山摇落处”,共叹“怜君何事到天涯”。这不同时代的三位迁客骚人,同会长沙,站在空间的同一坐标轴上遥想时间深处的另一个自己。正如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所感慨的:“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这种穷途无告的怨愤正是历代有才之士心理上最大的共鸣,而心理上和隔代知己的共鸣更使诗人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刘长卿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却也正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而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和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意象中去,用高妙的艺术手法把自己的感慨写得含而不露,这种含蓄蕴藉正是其千百年来其为人称道之所在。诗作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的艺术手法打通了古今文人共同的忧愤和孤寂,这恐怕正是这首诗千百年来被一代代文人反复吟咏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参考反馈题目

1.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背一背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这首诗,并给它标一标平仄吧。

2.你去过长沙吗?对这个城市有什么印象?

3.你去过长沙最著名的网红打卡之地太平街吗?喜欢吃长沙名小吃臭豆腐吗?知道那里有什么特别好吃的特色小店吗?

4.你听说过贾谊吗?读过什么关于他的诗吗?背过他的名篇《过秦论》吗?要不要挑战一下?

5.你读过刘长卿的哪些诗?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6. 你能给大家分享一段《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吗?

参考资料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刘长卿》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徐竹心《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鉴赏》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合的《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