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汉堡包法则”重塑“狼来了”的故事——让听故事的人欲罢不能

     教育的基础,来源于一个又一个故事。要想打动对方的情感大脑,让对方按照你的意愿行事,讲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直击人心的故事,往往是最佳策略。

      如何把平淡的故事讲的出彩?讲的让听众有兴趣听,而且欲罢不能?

      你可以试试“汉堡包讲故事法则”。

      大家都吃过汉堡包,就算不喜欢吃,也一定见过汉堡包。上下两片面包,中间一块肉。

      “汉堡包讲故事法则”,就是先讲上面一块面包(前置情景),再讲下面一块面包(后置结果),留出中间最想抖出的肉,这样就会成功调起对方的“食欲”。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狼来了”的故事。原版《狼来了》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      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 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 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 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原版的“狼来了”的故事,只是按照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时间顺序发展。这样平铺直叙的故事,略微显得单调,如果我们换成汉堡包讲故事法则呢?会不会更能吸引到听故事的人呢?

“汉堡包讲故事法”:

      先讲上面一层面包(前置情景):

      有一个村庄,他们的后山上,经常有狼出没,所以村民们一致约定,有危险就喊帮忙,大家都要上去帮忙。这是一群善良又朴实的村民。所以每一次,他们都能齐心协力把狼赶跑。

再讲下面一层面包(后置结局):

      可是,有一个放羊娃,有一天放羊的时候,狼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村民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来了!”可是,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后来,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最后点出中间的“肉”:

      本来互帮互助,而且又善良的村民,为什么那天不帮助那个放羊娃呢?中间到底发生什么了呢?

      “汉堡包法则”中,前置情境和后置结局往往会形成一个冲突,冲突引发悬念,这会让你的沟通对象欲罢不能,想听你讲解故事中你想突出的重点内容。

      我们很多人喜欢听相声,相声讲究的是说学逗唱,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其中抖包袱就是相声的看家本领。相声迷听相声,等的就是精彩的包袱,包袱抖得好,抖得利索而且有笑点有质量,那就是节目的成功。

      抖包袱,指把之前设置的悬念揭出来,或者把之前铺垫酝酿好的笑料关键部分说出来,比如笑话,最后一句可笑的,点睛之笔。一个好的小品,一定是具备至少一个包袱的,主要的一个包袱,往往是体现出整个小品所要表达的一种精神,也就是主题,或者说是灵魂。评论一个作品好不好,一般会考虑包袱抖的合不合适,巧妙不巧妙,精髓不精髓。

李善友讲过这样一个段子,李善友是混沌大学的创始人。故事是这样的:

      善友教授的太太花了半年时间终于把驾照给考出来了,家里人很高兴要庆贺一下,善友教授说:老婆,明天我带你去看车。第二天就去逛4S店,先去了特斯拉,然后是玛莎拉蒂、迈巴赫、保时捷。教授夫人很兴奋,深情地望着自己的老公,说:老公,看来开公司是赚大钱了,谢谢你,咱也不用那么奢侈吧?买辆奔驰宝马什么的就行。善友教授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太太,说:老婆,要think different,我带你看这些车,是想告诉你,这些车标千万要记好了,以后开车上路,这些车千万别碰,修起来太贵。

      上面这个段子的包袱是什么?“这些车标千万要记好了,以后开车上路,这些车千万别碰,修起来太贵。”

      由于人类独特的认知能力,在解答的过程中,好奇心会变成一种求解欲,并在求解的过程中打动情感大脑。同时打动你的沟通对象。

      当然,如果你想让“前置情景”和“后置结局”引发的悬念更加吸引人,你可以将每次抖出的“肉”,提炼到小而精,不要留出一片,而是留出一点。

      为什么要留出一点,而不是一片?因为人的大脑,天然具备“知觉整体性”的特点。

      比如,我问你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具体有哪些民族?

      答案是56个民族。现在假设,你回答了55个,汉族、蒙古族、苗族、回族、藏族、瑶族、侗族、壮族、土家族、傣族......只差一个说不出来,想了很久,还是想不出来。这个时候,你什么感觉?你肯定很想马上知道,就差一个说不出来,你想把这个小坑补齐的欲望就特别高。你可能立马就得拿起手机查一下,要不憋得慌。

      但是,再问你非州有多少个国家?

      正确答案是53个国家。但我想你大概只能说出几个比较常听到的国家,比如埃及,利比亚,苏丹,埃塞尔比亚,几内亚,赞比亚,但还剩下几十个你都说不上来。请问,你这时候还会想着立马拿起手机来查一下吗?

      发现了吗?当缺口越大的时候,你想把这个缺口补齐的欲望反而没那么强了,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坑了,而是一个洞,补齐一个洞,需要调用大脑太多资源了。

      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懒,能不动就不想动。

      说到这,你应该已经猜到让大脑有兴趣的基本逻辑是什么了,就是千万不要给大脑留下一大片的无知区域,而要留下最重要的一个小坑。

      讲故事也是这样,不要给听众留一大片的未知区域,只是留一点悬念,留一点小坑。

      这样,听众的好奇、兴趣、情感就会被调动,从而完成一场成功的沟通,成功的演讲。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汉堡包法则”重塑“狼来了”的故事——让听故事的人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