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吧;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
这是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话,上高中学习这篇文章已是30多年前的事了,虽然这段话一直深藏在记忆深处,却很少想起,直到东京奥运会结束后,一个作者用鲁迅先生的笔法仿写了一篇文章,才重新唤起我对先生的回忆,也就有了我与《鲁迅:大先生,小日子》的相遇。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一个读者C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东京奥运会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吧;很多人就很爱看你写的文章” 。
《鲁迅:大先生,小日子》的作者历时五载,深入挖掘鲁迅史料,从历史深处打捞各种细节,还原了鲁迅的本来面目,带我们重新认识鲁迅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读来酣畅淋漓,倍感亲切,更加佩服作者的有心。尤其本书的序言部分,读来让人欲罢不能,运用幽默风趣的手法,瞬间引起了我的兴趣,恨不能马上一口气读完。
读完本书,我有感而发,对鲁迅先生的形象也有了新的认识。
衣着形象很重要
在上海生活,穿时髦衣服的比土气的便宜,如果一身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的检查入门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门丁会不许你走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套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这是鲁迅先生对衣着重要性的见解,之所以有这番言论,其实是他有感而发。
马珏形容鲁迅时,是这样说的“看他穿了一件灰色长衫,一双破皮鞋,又老又呆板,并不同小孩一样,我觉得很奇怪,鲁迅先生我倒想不到是这么一个不爱收拾的人”。
这大概是对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吧,影视剧中的鲁迅先生也是这样的装扮。
鲁迅先生不爱穿新衣,为此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譬如,他在厦门时,拿着支票去取款,工作人员看他穿得邋遢,就带着怀疑的眼神问支票是不是他的?鲁迅先生抽着烟,给工作人员一个白眼,实在没办法,银行只能打电话给厦门大学,证实鲁迅先生的真实身份后,才给予取款;
鲁迅先生去见一位英国朋友时,电梯的伙计毫不客气地把他从电梯里赶了出去,鲁迅只好爬了七层楼,走的时候,英国朋友送他坐电梯,电梯的伙计一脸疑惑;去上海拜访朋友,酒店的看门人打量一番后,不让他走前门,让他走后门,这种饭店的后门一般是给“下人们”用的。这些以貌取人的事情发生得多了,鲁迅先生有了结论:穿着不能等闲视之。
即便如此,鲁迅先生的衣着并没有改善,依然是我行我素,自在自由。
自己对于衣着不讲究,并不代表鲁迅先生没有审美眼光。萧红来访,鲁迅先生可以说上一大套,从衣服颜色到衣服款式,到搭配的鞋子,再到胖人瘦人如何穿,鲁迅先生是个“妥妥的时尚行家”啊!
大概现在流行的说法“胖人不要穿横格衣服,要穿竖条纹,不要穿白色衣服,瘦人不要穿黑色衣服……”这些最早就来源于鲁迅先生吧?
这样的鲁迅先生,虽然自己不讲究衣着,可是对于服饰、审美却有自己独到的眼光,这样的结果,就造成视觉上的鲁迅显得更加老成,被人说成是个老头儿。
幽默、风趣、可爱的鲁迅
“在成人的世界里,他是一个拿着砍刀和斧头的作家,所过之处,即便是密不透风的原始丛林,他都可以用凌厉的刀锋劈出一条路来,但转到小孩子的世界里,它却是柔软地像一团温暖的棉花,爱意随时弥漫开来。”
这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一段描述,鲁迅的童年读了很多有意思的书,于是他曾反复强调,要给孩子们提供有营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为此,他不遗余力地进行翻译和创作。
他翻译了爱罗先珂的童话集《天明前之歌》、荷兰作家望·蔼覃的长篇童话《小约翰》、一口气创作了三篇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他创作的《故事新编》也接近于童话,这些作品都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除此之外,鲁迅还经常为周作人收集儿歌。
幽默的鲁迅先生可是个“宅男”,想让他出门,那可不是一般的难,许广平、萧红,她们都曾建议鲁迅去游公园,鲁迅却给公园下了这么一个定义“公园的样子我知道的……一进门分作两条路,一条通左边,一条通右边,沿着路种着点柳树什么树的,树下摆着几张长椅子,再远一点有个水池子。”仔细一想,我去过的公园还真是这样,鲁迅先生先生也太有趣了吧!
听音乐,鲁迅先生把二三十年代流行的一首歌《毛毛雨》说成“绞死猫儿”;为一句话和徐志摩叫板;为了一棵相思树,他会和猪决斗;和许广平的通信,鲁迅会撒娇;面对理发师的马马虎虎,他也马马虎虎;理发师认真对待,他也较起真来,让理发师哭笑不得……这样的鲁迅先生简直是可爱、幽默、有趣的化身,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一直以来,对鲁迅的印象都是《孔乙己》《祝福》《狂人日记》等,能写出如此冷峻现实的鲁迅一定也是严肃、刻板的,可是,这本书却刷新了我的认知,见识了一个不同以往的鲁迅,感谢作者如此有趣地激发了我重新开始读鲁迅先生作品的兴趣,我想,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更新对已知作家的认知,多一些了解,再多一些喜爱,让他们的人物形象再次丰满起来,重新喜欢他们的作品,这应该是每一个作者最高兴看到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