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的《隐秘的角落》这部剧,我终于在小家伙不在家时,偷偷看完了!现在品味时,心情依然错综复杂。
看到屏幕上弹跳出来的影评,不得不说,每个人在剧中都是在寻找自己生活的缩影,看着看着,也看到了自己未敢体会的人生。
尤其是最后结局时,张东升告诉朝阳:你可以选择相信童话!然后顺势而为刺过来的尖刺,被子弹摞倒的那一刻我相信是张东升有意而为之吧!
其实,张东升也料到自己会被警察抓去,只是后来他的赴约有他个人的涵义吧,就像故事中补充那样我想让你们好好活下去一样,东升如果离开,也许朝阳还有回来的路吧!
一个爱而不得引发的一场对生命的愤怒在张东升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随着剧中各种紧锣密鼓的剧情碰撞,也推出隐秘角落的看似始作俑者的朱朝阳。
我想说,每个人解读这部剧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体会也不尽相同。同时对原著《坏小孩》我也没有品读过,所以不想混浠原著与改编后的各自定义。只想试着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一下自己对这部剧的个别理解。
童话,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之一,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等编写而成适于儿童看的故事。虽然它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同时童话故事总是把恶和善来极端化表达,以达到绝对的好坏之分。我很想说童话故事好像处于婴儿期最原始的表达。
我们想象一下现实生活中哪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呢?都是一个不断趋于不同视角的整合状态,即好中带坏,坏中带好的状态。
就如孩子眼中的妈妈一样,有好有坏,但大多数还是好的时候特别多,坏的时候有点少,这样好的多的时候自然涵容到了坏的时刻,孩子自然也就感受到了鲜活立体的妈妈。
如果我们一味的打造童话里的极致好妈妈,那么我们的坏则以更隐秘的方式暴发出来。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过:如果一个母亲她只能够觉察到孩子的爱,而不能够觉察到她对孩子的恨和抱怨的话,她就可能会把这个孩子吞噬掉。
足以看出极致的东西的另一面有无尽危险,所以我们尽量拉回这个限度,使之平衡一下。
就如剧中的张东升一样,为了自己头脑中执意的不想失去,而去一再杀人与“悍卫"那种留住的东西一样。每一次“我还有机会吗?”都是一次次念想中深深的呼唤,好想希望别人告诉他:他是被爱着哒!可是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又丧心病狂。都说朝阳操控他们这样,那我更想说如果没有东升的底色又怎会有后继的人生?所以说剧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相互作用哒!没有谁操控谁之说,有的只是错综复杂的某种机缘的巧合罢了。
话又说回来,童话里的故事极致演绎,像极了两极分裂投射的世界。这种极好极坏的现象像极了小婴儿全能自恋时期的赶脚。婴儿刚刚出生时,是分不清TA与世界的关系,TA需要妈妈全身心灌注给予TA想要的爱。
如果妈妈能够给予很多的关注和爱,孩子感受到的就是世界是欢迎我的。反之,无反应之地即为绝境,那是直指生死的痛处,这个阶段就会有绝对的好妈妈与坏妈妈之说。
也就是当婴儿需要妈妈给予生理和心理安慰时,如果妈妈给予的及时,那么TA心中妈妈就是个好妈妈。如果妈妈给予的不够及时,那么坏妈妈在TA心中就会扎根了。而且当TA体验到坏妈妈时,婴儿的心理是不舒服的,所以TA会用大哭,甚至是声斯力竭的声音来表示TA心中体会到的苦楚。
然而有很多妈妈不能够共感孩子的苦楚,相反又触发了妈妈未完成的早年情结。这样在一个张力的空间內酝酿,就变成了妈妈容纳不了的情绪再次倾倒在孩子身上,这样让原本就羸弱的婴儿更加受伤,甚至是体验到死能量附到自己身上,与死幻化在一起可想而知了。就算轻一点也会造成看来别人是不爱我的,世界是不爱我的,我不值得……的剧码,也足以让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底色影响到成年,强迫性重复自己过往的悲苦。
一些人在遭遇这样事件多时,成年后TA会意识上想相信别人是爱自己的,潜意识却是相反的。所以总会在某些关键时刻就想不惜一切去留住自己心中的“好妈妈”,为此不择手段。
殊不知好妈妈和坏妈妈是一个妈妈,只是自己没实现很好的整合。那么童话的分裂会让人失去一种现实检验感。以致于傻傻相信美好的结局,而越是美好的反而后面会有很多的代价跟着的。
并不像白雪公主嫁给王子那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不像笛卡尔的美好爱情那样,相反被背叛的剧情才一点点汇合会在童话里。才会在现实中一点点检验趋近人性。
张东升拒捕看似要刺杀朱朝阳,其实也是一种想要朱体会他成长以后不一样的人生,也许这只是我的一种个人体会的解读,我宁愿相信张东升还有他做为人的那一种底层善良!只是原始给予的爱太少了才变成了今天这样!
整部剧朱朝阳看似阴险设计,但却依旧能够感受到他在一遍遍在整合他现实的适应力,虽然有些虐心,但却不乏我们从中学到太多太多……
人生总是由起起落落的剧情组合,这个夏天来的有点早,以童话故事为中心的剧情有点虐,更或许我们的夏天还要在这部剧情结束时还要继续……
那么还要不要相信童话?可以相信,不过有时代价蛮大的,但也不会阻挡我们相信美好的发生,只是在发生美好的路上必经的风雨,我们不用回避,这样才能够成丰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