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孔夫子——《孔子世家第十七》

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听人说孔子是个圣人,感觉似乎身上罩着明亮的耀眼的光环,是个神仙般高远的人。

今天,让我走进两千多年前的鲁国昌平乡陬邑,看一个普通的孩子是怎样一步步成为万世师表的。

孔子的先祖是贵族,但到其父叔梁纥时,家道已经败落了。由于其父和其母的年龄相差悬殊,他们的婚姻在当时属于不合礼仪,孔子被人说是私生子。孔子出生不久其父也就去世了,他的出身可谓贫贱。小时候,有一次季氏宴请读书人,孔子去了,被季氏的家臣阳虎赶了出去。

但孔子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一生。他十分好学,不但广泛读书,而且学习各种技艺。

季桓子挖井挖出了古代的一个像羊的瓦罐,故意告诉孔子像狗,孔子并没见到实物,只用自己了解的知识就证明那一定是羊。有一年陈国从天上掉落了一群被箭射死的隼,孔子根据箭的制作材料和尺寸,判断出那时肃慎族的箭,结果真的找到了证据。还有人曾问过他一些奇闻异事,他也都引经据典回答了。可见孔子的知识多么广博。

孔子学琴的故事就连小学生也读过,从中可以看到孔子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不仅是学琴,孔子无论做什么都能做得好到极致。去齐国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做管理仓库的小吏,把出纳的钱粮算得公平准确;做牧场的管理员,牧场中的牲口就繁衍得很兴旺。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做这些具体的事不仅仅是为了糊口,他有着高远的志向,那些具体的技艺,只是修炼自己的一种方法。他从小最喜欢研习周礼,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希望能重振周礼。国君能以德政治国,社会以礼仪为准,个人以仁义修身。

他不是仅仅口头宣扬自己的思想,也不仅仅是通过修订《诗》、《书》、《礼》这些典籍传承自己的思想,他更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自己的理念。

能做官时,就用自己的理念治理国家。做中都宰各地都开始效法他的治理办法;做大司寇,通过周密的安排和机智的应对,粉碎了齐国劫持鲁君的阴谋;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不能做官时,就教导子弟,修订诗书礼乐。在外颠沛流离十四年,多次遭到危难,不但没有产生哀怨愤恨情绪,反而越来越从容、越来越乐观。在匡地被围攻五日,他豁达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何!”

去宋国的路上,与弟子在大树下习礼,司马桓魋想杀他,把树砍倒了,弟子催他快跑,他自信地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在蔡国,断粮七日,他讲诵弦歌不衰。看到弟子们情绪低落,还与他们讨论:我们坚持的到底对不对?通过颜回,孔子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我的道是正确的,虽然不能被世人理解。但只要我坚持了就可以,正因为不被世所容,正可以显出我是真正的君子!

孔子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孟子说:人异于禽兽者几稀。如果人们没有一个高远的目标,那或许很快就沦落为禽兽不如。孔子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人格的高山,铺就了一条走向大写的人的道路,使人们有了修身的目标。

正如司马迁说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不能达到孔子的境界,然而有孔子的榜样树立在那儿,就使我们不敢堕落,努力活得像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山景行孔夫子——《孔子世家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