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月亮(一)

宋词中的月亮有新月,有弓月,有圆月;有朦胧的月、清淡的月、皎洁的月;有初升的月、中天的月、沉坠的月,……千形万化的月形、月光、月色融合着词人无尽的月情、月意、月趣,构成了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画面,令我们心旌摇曳、叹为观止。

最引人入胜的是圆月。

在中国古代,人们崇拜月亮,迷信自然现象的暗示,常以月圆象征着人圆、事圆。所以,无论是漂泊天涯的游子徙客,还是久戍阔别的征人思妇,大都寄申请于圆月,憧憬着“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晏几道《虞美人》)的良辰美景;即使那些宦游沉浮的官僚,科场失意的文士,乃至精忠报国的铁血男儿,也都见景生情,默默祈祷月圆人圆、事随人愿。因此,吟咏圆月(特别是中秋圆月)便成为宋代咏月词中最庞大的系列。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咏遇月》(长忆别时)、《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蔡伸《苍梧谣》(天)、高官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晁端礼《绿头鸭》(晚云收),辛弃疾《大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木兰花慢(可怜金夕月)等等,都是这一系列中的精品。

如果说,圆月是美好愿望的象征,那么,新月则是实现这种愿望的第一步。因此,宋人也常常在新月之夜设酒摆宴,期望新月渐满渐圆,求得人事团圆美满之兆。这方面佳作有王沂孙《眉妩》(渐新痕悬柳)、汪藻《点绛唇》(新月涓涓)、晏几道《南乡子》(新月又如眉〉等等。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词中的月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