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孩子一次“试错”的机会———家庭教育(三)

被雨水滋润的小草,长得更精神


大家可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

大人边走边训斥:“我叫你不要做xx,你偏要做xx,……”

如果遇上小孩顶嘴,父母就越来气,就训斥得更厉害;遇上脾气火爆的父母,小孩多顶下嘴,可能就上演“武打戏”了,小孩就只有呼天抢地的份,一脸的委屈与不甘。

就算大家冷静下来,你再去问小孩,他知道错了不?他/她要么不说话,要么就眼泪汪汪,一脸委屈。

因为这样的场景,我小时候经历过。有些委屈,直到我为人母后,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时,才理解当初为什么父母说我那样做错了而我觉得委屈。我当初只是口头认错,为了少挨点骂、少挨点儿打,只是顺了大人的意。但心里是不服的,心里仍然是感到委屈的。日积月累,让我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缺乏安全感,我觉得这样一点儿都不好。

我觉得,对于孩子“犯错”,对于不同阶段的孩子,父母要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1

孩子虽然犯了错,有时候,以他/她当时的年龄或成长时段,他/她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他/她那样做是错的,他只是跟着比他/她大的哥哥或姐姐“有样学样”,觉得哥哥姐姐可以那样做,为什么我就不能那样做嘞!只是简单的玩而已。如果大人们只是一味地简单地粗暴地制止,孩子的反应很可能就是“委屈”。

譬如说,孩子刚学说话时,他在无意间听到别人说的“脏话”,很可能只是觉得有趣“捡过来”而已,但不一定知道这句脏话的意思。作为家长,不用如临大敌一般,对孩子上纲上线;或漠视情况的存在而听之任之。前者会让小孩不知所错、委屈;后者会让小孩有种错觉,以为那没什么,久而久之,其可能会成为一个不文明的孩子。

正确的做法是:尽可能用小孩能听懂的话,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样说。

女儿刚一岁多时,正是学说话兴趣最浓时,邻居家一个小女孩逗她说话,女儿也很配合,对方说一句,她也跟着说一句,可是调皮的邻家小妹最后一句是:“臭XX”, “臭”字后加上了女儿的名字,女儿也就原封不动的照搬了过来,邻家小妹的伎俩得逞,哈哈大笑。女儿当时虽然觉得上了当,但她也觉得好玩,回到家,就把“臭XX”搬回来了,不管见到什么,无论是人或物,她都要说一句。

当我听到她见什么就说什么是“臭XX”时也忍俊不禁。但也觉得这样真不好。所以在她拉臭大便时,

问她,“大便好不好闻呀?”

答:“不好闻,臭!”

我趁机问道:“那你说谁是‘臭XX’好不好呀?”

她马上反应过来:“不好!妈妈,我今后再也不说谁是‘臭XX’了。”

                  2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大人们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孩子的健康,过度地限制着孩子的行为,不要他们碰这儿,不要他们动那儿,让孩子在缩手缩脚中成长,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如果他骨子里没有叛逆的成份,就很有可能成为做事畏首畏尾的人。

有时候,作为父母,要想保护好孩子,可能还是得教会孩子学会自己保护好自己,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勇敢地给孩子一次“试错”的机会!

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他在挫折中茁壮成长,这会让他们受益终身的。

现在还记得,女儿才三岁多一点时,她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却分辨不出,哪些可以与她和平共处,哪些可能伤害到她。大人给她说了N遍那个危险,别靠近,别碰,但你越说她越好奇,越想靠近那个“危险”。

当时市面上没有饮水机,家里都是用开水瓶保存煮沸的开水。为了避免开水伤着孩子,大人们都习惯把开水瓶放在孩子伸手够不着的地方。

开水瓶有个特点,如果倒了开水,塞上塞子一两个小时后,再揭开塞子时,有一个“嘭”的声音,间隔时间越长,这个响声越清脆,在冬天,随着塞子的揭开,还有一股白色的蒸汽升腾。

这个场景,勾引着女儿强烈的好奇心,每一次我们去倒开水,她都想用手去摸那个“蒸汽”。我们怕烫伤她,不要她靠近,竭力地阻止着她。

但我很快发现,这样的“阻止”是没用的!那天,要倒开水时,事先把开水瓶放在地板上,并告诉女儿,我要倒开水了,问她想不想试试?女儿开心地来了,用小手试摸了一下瓶口,觉得有点温度,很快把手缩了回去,我帮她把塞子揭开,随着“嘭”的声音,女儿期待的“白烟”升起,她赶紧用手指去碰那出来的“白烟”,马上缩了回来,嘴里说道:“烫”!

从此以后,女儿看见我们倒开水时,都会奶声奶气地提醒到:“小心烫”!至此,她也就主动远离了开水瓶。

                3

随着孩子的成长,请父母们相信一句话:“年青没有失败”,别过度保护孩子。

有时,当孩子想试着去做某件事,但家长评估后觉得“不值得”或“代价大”时,不要去阻止他。我倒觉得,只要不违法乱纪,都可考虑让孩子去试试。他成功了,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会更增加他上进的勇气;他失败了,就好好冷静地与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有时候,失败的经验教训,更能让孩子学会很多东西,更能让他茁壮成长。

并告诉他:

爸妈是他坚实的后盾,是他永远的支持者。

家,永远是他累了休息的地方,永远是他“舔拭伤口”地方,是他躲避“风雨”的地方。

我们做父母的,要有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的勇气,也要给他在失败中站起来的勇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给孩子一次“试错”的机会———家庭教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