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背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语出《孟子·离娄上》,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现代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一般是脱离出处之后两句,解释为:不孝的事情有三种,没有后代是最严重的。问题就出在“无后”究竟是没有后代,还是其他意思。把无后理解为没有后代不是今人才有的观点,《十三经注疏》,《四书章句集注》等训诂学名著也是这样认为;有些人则认为,结合出处下文,“后”应该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孟子是批评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老婆,是没有尽后代的责任。

传说,舜的父母不贤,使得舜一直没能娶妻,舜后来只好不先告知父母,自行娶妻。那么,由舜的传说看来,“无后”应该解释为“没有尽后代的责任”比较合理。

编辑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不孝有三”这三件事分别是什么?有人认为是不能侍奉亲人、不能侍奉君主、不能立身行道成为贤能君子三件事。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赵岐,注《孟子章句》则解释为:“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赵岐认为是舜担忧没有后代,所以不告知父母就急着娶妻。赵岐认同舜的做法,他解释说,君子从舜这件事中,应该懂得娶妻告诉父母是合乎礼仪,舜不告诉父母是权衡变通,也是一种“告”。

北宋经学家孙奭的观点与赵岐接近,他认为舜被尧托付两个女儿,如果不娶她们并生儿育女,就是不义,因此舜的做法虽然不合乎礼却合合乎义,所以说“君子以为不告犹告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无论是赵岐还是孙奭的解释,都合乎孟子的“经权”思想,即为人处世要遵从道义原则,同时也要懂得变通,为大义而不拘小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背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