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体面地善终,应该是一个人的尊严底线

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虑死亡这个话题的,我想应该是从身边有人去世开始的,毕竟世事无常,至亲之人以及童年的小伙伴,还有刚刚踏入社会的同龄人。

从小到大,我已经有三个小伙伴离世了,一位是初中时得了白血病,其它两位是工作喝酒过度,分别肺栓塞脑溢血。他们的遭遇让我意识到,虽然我才20出头,但离死亡真的不太遥远,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一天,我将以什么心态来面对呢?

中国传媒大学附近有一家医院,它们主打临终关怀,让住在这里的人尽可能地温情离世。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还不理解,他们也有家人,为什么不珍惜和家人的最后时光,反而要住在这里呢?直到听到了太多的人间残酷故事,也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深刻之后,我终于意识到,人被社会摁在地上摩擦的毒打的痛楚程度,远远比不上临终时的不舍和凄惨。

记得在某部医疗剧中,科主任经常感叹,中国人普遍缺乏死亡教育,以至于无法释怀心中的痛苦,甚至做出极端之事,或把亲情作为筹码。那到底什么是死亡教育呢?谢婉婷的《因死而生》腰封上的一句话打动了我:好好死,就是好好生的终极表现。通俗一点,就是视死如生。

这个观点有点辩证也有点佛系,很容易让人想到“解脱”“轮回”等字眼。不过联想到作者的医疗背景,想必见到太多的悲欢离合,而现代社会的烦恼,显然很难通过哲学思考寻找到答案,那就只能把视角放到“如何善终”上。

在我看来,善终两个字,就是让患者体面地离开。老人久病缠身,头脑清醒但却无法自理,子女们为了摆脱“不孝顺”的闲话,宁可花钱也不放弃,让老人毫无尊严地插了几根管子,在病榻上熬几年,这是否是善终?因病返贫拒绝治疗最终痛苦离去,这算不算善终?老人被放在养老院,小病拖成大病,算不算善终?

要不要接纳死亡,谁来决定死亡?病患、家人乃至医护人员,每个人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角色,道德或者法律纠纷的产生,往往由于一方失范。要善终并不简单,古今中外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所有人追求的无非就是问心无愧,因此“他山之石”就特别重要,一位医生对生命的思考,或许能缓解你和家人、亲朋心中的焦虑,尽量去爱自己,也尽量去爱别人。

关于死亡,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要很多,不管死亡的过程和结局如何,但做好死亡的心理准备,在敬畏生命、自然、社会乃至命运上,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我们就离着“善终”迈进了一大步。能体面地善终,这应该是一个人的尊严底线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能体面地善终,应该是一个人的尊严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