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社康医院看胃

早上本来打算上楼打卡的时候,
忽然想起要去社康医院去看胃,
因为胃部已经不舒服了数日。

昨晚就和于先生提起过这事,让他监督我不能再拖拉,
今日与其拖到半上午或者半下午时分,不如现在就去。

说干就干,于是改道走去了另外一条街的社区医院。

不一会儿就到了。

一大早的医院里面,熙熙攘攘都是人。
挂号排队的,
看诊排队的,
还好医生比较利索,
10分钟就轮到了我。

进去之后详细给医生描述了我的情况,
他迅速的开出了3种药,我刷卡缴费走人。

排在我前面问诊的老大爷,

看上去70岁左右的年纪,
听口音应该是河南人士,
估计是投奔子女养老的。

他衣着时髦,脚踩一双崭新的运动鞋。

让人觉得这老人家家境不错,
可是他一直在给医生说:“速效救心丸、降压药、要好药,去私人医院拿的药效果不好,你这是真药吧!”

医生好脾气的说:“我们这都是正规渠道进的,都是好药,你放心吧!”之类的话。

当时我捉急上班,看到这个老大爷磨磨唧唧的要求个没完,心中暗暗不爽。

其实这个老大爷拿的都是保健药,
他本身没什么大病或急病。

在现代社会,有退休金覆盖的老人活的真是体面,
除了有固定的退休工资外,又有免费刷卡的医保治疗。

小病能及时的获得治疗;大病更加无碍。

再对比自己家中的长辈,虽然也有农村合作医疗,
可是报销的比例远远没有跟上,很大一部分还要个人承担,
本来就土里刨食的人挣钱不容易,
老了后,身体不行,
收入下降,还要腾出一部分钱去看病买药更加困难。

很多人都选择小病靠撑,大病靠熬。熬不住了就去世了,想想真是可怜。

基于此,我每年都会把家里吃剩的药收集起来,
打包邮寄回家。

这些药都是每次看病吃剩下的,
因为我身体强壮,医生开的药也都对症下药,
所以每次一大盒药吃个几片就痊愈了,
剩余的就留在那里,没有舍得丢掉。

于是一年下来,就堆成了一大堆药品,各种病症的,
比如说:感冒,咳嗽,上火嗓子疼,胃疼,拉肚子,筋骨疼,牙疼,皮肤上长水泡,消炎药、创可贴之类的药品。

看看生产日期远远没有过期;
想想放着也是放着,
反正也不会再吃,
等下次生病的时候,
还要去社区医院看诊拿药。

基于此,就收集起来一块打包邮寄回家。

等家中有人有上述常见病症的时候,就可以直接食用,无需再去诊所或者药房去买,也可让他们节省一点点钱。

姐姐经常会把不穿的衣服给我或者给王老师,我们都欣然接受,
一是好意,
二是她的衣服还很新,样式也很时髦。

而我选择把用不到的药品邮寄回家,给家人用,

第一至少这些药品不是假药,

第二这些药品药效较好,能够较快减轻病痛。

刚开始的时候,王老师还说:

“都没有听到别人邮寄回家药的,你这不是咒人么!”

后来拗不过我,还是默许了我这种做法。

从毕业到现在至少邮寄了3次了。

王老师后来也时常,向我反馈那些药品效果确实很好:
比如说:姥姥贴了个我寄回去的藏药膏药,背疼就很快不痛了;
爸爸用了我那痛消贴,几十年的腿疼也好了,彻底不疼了。
而她自己用了我的草珊瑚含片、还有枇杷露消炎药什么的,感冒很快就好了。

别人不做邮寄药品的事,是因为别人没有闲散的药品可以给予家人,但是我有啊。

我才不会因为别人不做,就跟风不做。

只坚持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不怕有人生病,也不怕没人赚钱,家中只要有一个人有医保就可以惠及全家人;
只要有一个人有持续性的收入,就可以保证全家生活无忧,不必为生计而苦恼。

人活在世上,衣食住行这些的,孩子教育这些的,
除此之外,好像没有什么大事。

可是连这些基本的都无法维持的,还谈什么尊严可讲。

想起村子里面那些缺医少药、最终瘦骨嶙峋去世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心中不免有些伤感。

我的父母虽然没有,像今早那个过度医疗,看重自身健康的老大爷幸福,
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沦落到无药可医的地步。

有了小病,第一时间去医治,
才能避免后续更严重的病情出现。

不是人分成三六九等,
而是被人为的划分成三六九等。

那些成为私产的或者为特定阶层或者群体服务的商品或者服务,
让特定的人成了享有权利的人。

而另外一些人,被剥夺了权利;这些却以条例的形式被全民所接受,所默许。

长到现在30载的年纪,才知晓为官的妙处,来自方方面面的好处。

可是对于这些,以前没有人提醒说:要考个公务员之类的话,
身边也没有榜样,做官做的好,
甚至视野或者圈子之内,都没有这样的人物,
所以就不知道,原来还有更广阔更美好的天空。

自己看到做老师很好,就以为独立生活后,当个老师就很好了;
看到在大城市企业上班很好,就以为长大后做个上班族就很好了。

于是,在没有人指导和提示的情况下,
按照着自己狭窄的眼界和见识,进行着一步步的人生的路。

仔细想想:
这种模式和农村里面的看见哥哥姐姐叔叔大爷们都没有读书,
都出去打工讨生活的样子,
就以为上学无用,上不上不都是出去赚钱打工的模式,其实并无二致。

人们常常没有见过成功的例子,
就以为走上那条路并没有成功的可能,
或者说最终成功的结果,也不会降临到他们身上。

可是正是这样的无知和愚昧,才助长了永远没有读书成功的例子,以后也不会或者很难有读书成功的例子,这是种悲哀。

别人读完书,走上有人指导前途光明的生活大道;
我们同样读完书,却走上了一条平平常常中规中矩的路子。

我们和别人有区别么?

最开始差别并不大,
都是一样的年纪,
一样的读书生涯。

正是因为选择的路,
以及在选择路之前的眼界、判断和预测,
才致使后续人生的路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是种悲哀。

思想指导行动,眼界决定命运,希望以后的漫漫人生路活的通透一些。

现在早上的天色亮的越来越早了,
6点10分的功夫都已经大亮了,
与半个月之前的6点半才蒙蒙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过年时候的车子都上了高速了才蒙蒙亮更是泾渭分明。

楼上的大姐来深圳都差不多15年了,
这也意味着她和她老公也都建设深圳都15年了。

除了老家县城的房子外,并没有别的一处房产。

问及此处,她反问道:“买了也不住,既然住不上还买了干什么呀!”

我竟无言以对。

她的存款都放在了各大银行的APP种,买了各种基金,

这样来收取利息。

至少她有多少存款,我并没有深究发问,也不想发问。

而我和于先生现在背负130万的贷款,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只等待着每个月发了工资来买米下锅。

本来还以为聚龙的邻居们都是买了临深的若干处房产,
来等待着深圳政府的公租房和保障房来实际居住,
原来确实还存在着什么都没有的邻居。
有若干处,临深的房产的邻居们普遍都觉得生活压力好大,
养家还房贷一个月,好大一笔钱都花出去。

如果不好好干活或者工作,都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运转。

而没有压力的家庭每天乐乐呵呵的生活,该吃吃该喝喝,该放贷放贷。

不能说哪种生活方式更好,只是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注定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人们为之付出奉献或者背负的东西也不甚一样。

没有对错,只有你的初衷和内心。

也许20年之后,
我们都不需要工作的时候,
回首那些艰苦的岁月和拼搏的日子能够会心的一笑,
暗暗赞许自己雷厉风行的举动。

这些正如10年前或者更久以前的,经过千辛万苦、经年累月的努力,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感受一样,
但是有人重点,有人一般,有人落榜。

吃过早上的药感觉好了很多,肚子没那么胀。

可是医生给开的药中有一个黏糊糊的药要吃,实在为难的很。

一般的药都是片剂或者冲剂,最多是泡腾剂。

这个药确实让人吃不下去,感觉像鼻涕一样,
不过还好吃起来有点薄荷味。

早上闭着眼睛吃下了一包,现在不打算再吃这种药了,
另外两种药片我倒按时吃下了。

从小时候,
我上砖头垛子玩耍,不小心掉下来导致胳膊摔骨折开始,吃了很多红红绿绿的药片,
再到胳膊烫伤又涂抹了很多药膏以来,
以及去河里洗澡,耳朵进水造成中耳炎等等开始,
就没少与药片打交道,
可以说方圆多少里的药房和诊所我都打过交道。

那个时候,对于多难下咽的药我都毫不犹豫的吞下,
因为我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

好吧,写到此处,我终于鼓起勇气把那包黏糊糊的药吞了下去,
但愿明天我的胃疼就能痊愈。

那个时候,黄庙集石桥不远处有一家叫梁先生的诊所,
那个梁先生已经很老很老,
每次逢集都有很多人来找他看病,
我也曾陪着奶奶过来几次。

屋子里面很暗,很重的中药味,
诊所的面前就是泥河大堤,

而河的对面就是大名远扬的黄庙。

后来梁先生去世之后,
他儿子的医术好像并不出众,
我再也没有陪奶奶去过那里了。

仔细想想那个时候的诊所医生自己具有定价权,
一般先给病人看诊拿药,
最后病人才问要付多少钱,
而医生的出价并没有任何依据,
也没有人监管。

最多就是要的价高了,病人私下了议论纷纷而已,
而如果医术高明的话,附近又没有别的诊所可以看病,
就只能忍着价格贵而不得不求医问药了。

我们村子里面的医生就是这样,
每次都要价很贵,大家都是乡里乡亲,
别人都纷纷议论他。

后来他的诊所也开了没多久,
就被村干部有意无意的给赶走了。

而他在被赶走之前,还赶走过另外2个外村来我们村驻地的医生。

其中一个医生是我们隔壁村子的,小老头,
他的药一般都很便宜,众人都喜欢找他来看诊。

后来,他在村子的中部开了个小诊所,
大家看病都很方便。

记得有年暑假,家里的黑狗不知吃了什么,
奄奄一息,我飞快的抱着大狗奔去那家诊所看病,
很快小老头给狗打了一针,5元钱。

最终也没有救活。

我们就把大黑狗埋了。

村东头的那个诊所因为要价太贵,
众人都去小老头这里看病,
因此村东头的诊所生意很冷清。

过了一段时间后,村东头的诊所医生想了个坏主意,
去小老头那里捣乱,把人家骂走了,
并说:“不是本村的人就不要在这里驻扎”之类的话语。

最后小老头离开了,只有在旁人喊他的时候,他才过来我们村子看诊。

从而以后村东头的诊所要价更加贵了,
村民们更加无奈。

又过了没多长时间,村干部们想办法整治他,
说他诊所不达标,不合格,要罚款。

搞了几次之后,他也关了诊所,出去打工了。

之前村子的西头还有一家看耳鼻喉专科诊所,
曾经有一个暑假,在家吃鱼,
不小心卡在喉咙,过了一夜,
鱼刺还是没有下去,就去了那家诊所。

医生看了一眼,拿了个小夹子,
让我张开嘴巴,一夹,就搞定了。

后面问他多少钱的时候,他说:“不用了,不收费”。
我和奶奶对他感谢了一番,就离开了。

听说,后来这家诊所也被村东头的贵诊所给赶跑了。

恶性竞争必然带来灭亡,没有监管机构的野蛮生长不会长久。

小村子里面的人们,都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

食五谷杂粮难免生病,

可是如果对待乡亲们,只想着以市场价来视之,
而忽略了公益性质,生意定不能长久。

利人者人恒利之,就是这个道理。

此处止笔!
李二姐写于 2019-4-2 上午10:36

你可能感兴趣的:(去社康医院看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