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 vs 读故事 —— 读《打造儿童的阅读环境》有感4

陪孩子们亲子阅读无怪乎两种形式——读故事和讲故事,这也是日常很多伙伴会问到的,陪伴阅读,是按照书上一字一字的读呢还是可以跳出书自己演绎发挥呢?常见的回复是:没有所谓的标准模式,可视阅读对象和阅读内容,甚至还有阅读环境而定。真是说了和没说差不多,那到底该怎么做,先了解读故事和讲故事的区别后,再做判断会更好些。

在这里,我调整了顺序,先说“读故事”,大家比较熟悉的模式,至少表面上比较熟悉,拿起书本按照书的节奏范式给孩子们读故事。为孩子读故事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位真正读者的必经过程,但这条路具体有多长或许孩子间有很大差异,大人都期望孩子能自主阅读,但从学习到建立阅读习惯的过程是个长期计划,只要孩子有意愿,我们大人能读,就坚持吧。《为爱朗读》中父亲为女儿坚持了3218个夜晚,多美妙的时光啊!当给小学生朗读故事被质疑被否定时,我们能否依然坚持得下来,为爱朗读,这也是我对自己的灵魂拷问吧~

读故事帮助我们挑战困难,四年级才能自主阅读的书籍,如果是听故事,一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挑战,“读故事”是帮助理解的阶梯。

读故事的主角是听故事的人,讲故事的活动里主角是讲故事的人,讲述者融入了个人对故事的理解诠释,剪辑处理等,帮助听者理解故事,这些都是讲故事的一部分。但读故事,讲述者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小,解释和发挥要严格依据情节发展,否则会破坏故事的流畅性,读故事的时候,语速比讲故事时慢一点。

绘本像是纸上剧场/电影,为孩子们演绎出阅读时内心世界里呈现的一幕幕画面。以前我很疑惑,内心的画面如何呈现给听故事的人呢?后来在我喜欢上戏剧时,能理解到了,读故事的人在内心里能把这个画面先描绘出来,有了这个画面,在读故事过程中画面会牵引着你的表达,情绪节奏表情等等,读故事一个人也能演绎出千军万马的感觉。孩子们会以你的声音肢体整体的感觉为基础脑补他们期待的画面。读故事的戏剧效果,我觉得是把横平竖直的平面字读出抑扬顿挫的平仄韵味。

讲故事,说点书之外的感受,更像是大阅读,阅人阅事阅生活,我们在历史时空的故事中找寻应属位置,也在各种故事中拼凑出自己。

孩子们也是如此,于是乎,我日常给孩子们编了不少故事,像粘合剂一样,把兄妹俩关系理顺了,虽然也经常争吵,但整体还不错。在妹妹还没出生时,就和哥哥玩“爱的传递”游戏,以及一些小活动,解释为妹妹喜欢哥哥,现在妹妹大些了,仍很喜欢听小时候的故事,哥哥也是,我就在原来基础上各种创编,哥哥给妹妹读故事小恐龙故事,妹妹开心得咯咯直笑,哥哥上学妹妹每天送哥哥去学校…… 说得多了,好像都是真的一样。有一次一位医生给孩子们讲身体,妹妹开心滴分享,她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哥哥给她唱歌、读故事,她出生后听到哥哥声音就笑了…… 早上刷牙洗脸,我和妹妹经常演绎“牙细菌大逃亡”,有时妹妹会说我说错了,应该这样说加上这样的动作,再来一次…… 刷牙也很欢乐。除了孩子们小时候的故事,我还会和孩子们讲我小时候的趣事糗事,他们经常会把他们现在和我小时候比,比妈妈厉害多了,很自豪。

这是生活中的讲故事,面对集体的讲故事活动,主角是讲述者,需要阅读准备、设计书写故事脚本、现场气氛调动和节奏调控等,讲故事更像是创作过程,和现场人员、场景相互作用而自然生成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换批对象或场景,效果又大不同。怎样提升讲故事技巧呢,关键还是多现场演练,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前进(具体方法参见阅读教练课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讲故事 vs 读故事 —— 读《打造儿童的阅读环境》有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