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真的是做错了吗?

公元1005年,北宋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间长达25年的战争,并换来了100多年的宋朝和平。

辽宋多年征战的起因是燕云十六州归辽。燕云十六州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人工防线,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为获得契丹支持,他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而石敬瑭也因此而成为了千古罪人。

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赵光义)多次北伐,均已失败告终。到了宋真宗(赵恒)时期,在萧太后的多年掌权之下的辽国日益强大。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分三路南下侵宋。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了宋朝士兵的士气,又逢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为宋军将领所射杀,辽国胜利无望,《澶渊之盟》也就因此诞生。

协议如下: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有人说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大错特错,这个盟约是宋真宗懦弱的象征,是宋朝的耻辱。若是宋真宗听从寇准和杨延昭(杨六郎)的劝谏,奋力战辽,那么燕云十六州早就可以收付了,辽国这一枕边饿狼也可以早日除去。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就整体来说,《澶渊之盟》有利有弊。对国家来说,宋辽成兄弟之邦,战乱不在,宋真宗创造了“咸平之治”,国家日益昌盛。于百姓来说,百姓不必再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富足。于经济来说,银十万两不过是宋朝军费中的很小一部分,宋辽和平共处,促进了辽宋的经济贸易迅猛发展。从文化来说:促进了文化融合,同时也为民族的统一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于军事来说,北宋越发的忽视军事,更加重文轻武,以为依靠岁币就可以解决战乱,这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

如果有如果的话,当时宋真宗真的选择与辽国决一死战,一定会胜利吗?那时的辽国有燕云十六州为天险,有强盛的国力做后盾,深入大宋腹地使大宋朝野震惊。北宋真的能啃下辽国这块硬骨头吗?当时的北宋王朝又有几个杨六郎呢?

宋真宗和宋太祖、宋仁宗相比,可能没有那么富有盛名,但是他北宋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励学篇》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株栗,书中车马多如簇。”也一直影响着后世人。

这个世上没有如果,历史也不会重演,谁也不知道没有《澶渊之盟》的话,历史走向如何,同样,也没有人能证明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是对是错。历史所留给我们的只是宝贵的可学习可借鉴的经验。一个人要内外兼修,一个国家要内外兼顾,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相辅相成,全方位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就像之前的中国,有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在面对个别国家的无理取闹和蛮不讲理时,才能义正辞严,充满底气。像世界展示大国之风。

�������V=-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真的是做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