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趣的工作总是996,我该不该886(说再见)?(下)

先扯两句

上一篇感兴趣的工作总是996,我该不该886(说再见)?(上)中说了一通都是不该886的原因,其中大部分都是真情实感,当然也有一些是因为选定了立场不得不的强词夺理,所以这里特意写了一篇下,从一个也不过出入职场3年多点的小菜鸟的角度来说说,我认为的886应该在什么时候说。
有一位伟大的哲人马云曾经说过,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
1、钱,没给到位;
2、心,委屈了。

说实话,这两点说的我很头疼,当然,“钱,没给到位”这条很容易理解,也确实是大多数员工离职的根本原因。但是第二条却让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玩了?不过转念一想,难倒“钱,没给到位”就不是“心,委屈了”吗?我给公司创造了1W的价值,你拿出来1块给我,没有额外的奖金不说,还要在这一块钱中扣各种绩效之类的,这不也是委屈的一种吗?所以我这里就厚着脸皮将这个所谓的“心,受委屈”理解为公司让员工得不到尊重,天天吆五喝六,训孙子一样让忙东忙西,有功是领导有方,有锅是员工执行能力差这一类。这一类想必也是领很多人深恶痛绝的,尤其是刚入职的小菜鸟来说,可能一点点的误会就会把他打击到深渊中,一蹶不振。而这个时候能够提出离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机会的人,都是勇敢的,而多数人则被一次次暴击磨平了棱角,收敛自己的意气风发,被迫的一步步泯然众人罢了。
当然,如果实在不认同我对于“心,委屈了”的这种理解,那么就将我下面写的内容当做是对于“心,委屈了”的多角度解析也是可以的。

其实前面也说到了,我不过是一个入职3年多点的小菜鸟而已,相对于那些行业大佬来说,我没有足够的资历;相对于年少有成的诸多青年创业者,也没有足够的成就,这部分只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归纳而已,所有偏颇之处……你咬我啊!
当然离职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抉择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在牛x的人说的什么理论,听听就好,可以做借鉴,但是真正的决定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

正文

其实说到离职,我个人的经验也不多,而且听的关于这方面的讲座、看的书也不是特别多,所以这能根据自己浅显的理解,拓展出如下四种员工离职的原因。当然这也不尽然,只是供大家参考一下罢了。
1.企业文化是否与个人三观相匹配
2.无法得到职业技能的成长,或是成长缓慢,远低于个人的预期
3.看不到个人的职业前景
4.与个人职业规划相悖或走上了不同的分岔路

企业文化是否与个人三观相匹配

上一篇曾经说过将“企业文化”的培训看做是“无意义的培训”,其实更多的不是针对企业文化,而是培训的形式更像是在应付差事一般,并没有让大家真的对这个形式有认同感,所以连带着“企业文化”也变成了被殃及的池鱼。
当然之前看《百家讲坛》的时候,曾听到过一种关于历史的说法,说世界上一共存在着三种历史,分别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史书上记载的历史、人们眼中的历史。
翻译过来就是:我今天吃了米饭和炒菜(真实发生过的历史)、然后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今天的牛排真好吃”再加上配图(史书上记载的历史)、朋友看到朋友圈后嗤之以鼻“这小子绝对又是吃的泡面”(人们眼中的历史)
而反观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实际上也不外如是。公司中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而公司员工手册中的企业文化则是史书上记载的历史;作为企业中的每一个个体或者与公司有过接触的每一个个体所能看到的,则是人们眼中的历史。
而这三种企业文化中,员工手册中的文化自然是重要的,因为在有得选择的情况下,员工手册中的企业文化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选择公司的一个依据。
而至于企业中真实发生的企业文化,分为两个部分:与我无关、与我有关。与我无关的事,那就随他去,说句最平实的话,你多操这份心多给你开工资吗?再说,有些事也不是以自己的能力所能影响的。而与我有关的,则建议参考下一段,我们眼中的企业文化
我们眼中的企业文化尤为重要,毕竟再多的文字描述都是胡扯,我们的真实感受往往更能决定我们的处境。当然,这个部分也要避免过多的主观臆断,当自己所见所闻与自己的思想相悖的时候,也需要在同时沟通中,多了解大家的看法,如果只是自己有这方面的感受,还是优先找到感受的差异更重要。可大家的看法都相同的时候,就需要有所思考了。

岔路

Photo by Burst on Unsplash

至于思考的内容,当然首先要看的是,当前所处环境的文化氛围是大众意义上好的方向,还是大众意义上坏的方向合群,之所以是大众意义,是因为大众意味着机会,如果不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自己特立独行,那么放低自己迎合大众,虽然不一定会让你活的更加舒服,但至少能够晚饿死几天。比如你个人追求认真严谨,公司追求能用就行;你追求拓展思维,公司追求上令下达员工不需要思考。这类的工作,还是建议快点离开的,毕竟一旦你真的适应了这个合群,只能是把自己的未来走窄了而已。
而如果是大众意义上的好,也就是你个人追求能用就行,公司追求认真严谨;你追求上令下达员工不需要思考,公司追求拓展思维,这个时候就建议要坚持下去,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这部分,推荐樊登读书-终身成长没事的时候可以听听看。

而当企业文化与个人的想法没有明显冲突的时候,就好像一个人爱吃酸还是爱吃辣一样。我只能说在一个公司中,只要存在企业文化,那么至少企业中的无论是否完全符合企业文化,但至少都逐渐趋同与企业文化。公司严谨考勤打卡,你确更向往自由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弹性工作?公司愉快的分为一起去K歌,你却喜欢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公司喜欢聚餐吃饭,你却天天喊着要减肥?
这种种虽然不至于让你在公司活不下去,但至少会让你显得不那么合群。而再一个团体里,能够坚持不合群,并且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让企业能够维护你的不合群的,固然是最牛的人。但大多数人先别说第二点,单纯的第一条,坚持不合群恐怕都很难做到,毕竟人总是一种虚荣的想要得到认可的生物。
所以如果你能够改变自己固然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但从长远的角度,如果你真的不愿做出改变的话,选择一个与自己气场更相合的工作环境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对于这种选择没有人能够评判它的好坏,只是这样的选择将决定在未来的生活中,你将走上一条更加崎岖的路。

崎岖的路

Photo by Norbert Dudas on Unsplash

无法得到职业技能的成长,或是成长缓慢,远低于个人的预期

还是刚刚说到的樊登读书推荐的那本书名——《终生成长》,其实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想要不被淘汰,终生成长是一个无可规避的事实。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不要让这个时代的幸福,成为我的悲哀!,其中的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在当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可能即便走得慢一些,都将被这个时代所淘汰,甚至于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将受到影响。
这就更不要说工作了,每年数以几百万计的大学生投入到这个大市场中,那些个出自名牌大学的精英们的技术储备真的就比我们这些在职场中摸排滚打没几年的人少吗?更何况在:0.99的365次幂等于0.03,而0.98的365次幂就只剩下了0.0006。我们不需要与那些更优秀的人比较,只需要与同样在走下坡路,只是比我们稍稍多挣扎了那么一小下的人比较,这个差距就是如此的悬殊。
当然,上面的还是在一个一维的角度上来讨论。当我们将这个角度拓展到二维呢?
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一辆车不小心开到了河里,撞死了一条倒霉的鱼,那条鱼做梦也不会想到干掉自己的竟然是个跨界的。而我们所谓的技术积累,在时代的潮流中真的就是如此的脆弱,就像当年的诺基亚下架了塞班。多少开发者因此失业,他们的技术落后了吗?并没有,只是塞班落后了,所以塞班开发者再卓越的能力都要成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

跨界的巨兽

Photo by Fernando Puente on Unsplash

如果发现自己当前的环境,成为已经成为自己成长的障碍的时候就要思考,是不是要更换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了。当然,这里不得不需要有限说明的一点就是,你是否将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了起来。如果把明明可以成长的时间浪费在吃喝玩上,把明明可以成长的机会浪费在自己的懒惰上,那还是不要考虑什么886了,因为那样你很可能因为自己的惰性放弃面试而饿死自己。

除此之外,限制一个人成长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前所处企业的天花板决定了你的成长到此为止了,就好像一个鼹鼠不需要眼睛一样。当你的成长相对于公司变成了鼹鼠的眼睛的时候,那么劝你不要妄想自己能够成为站在风口的猪,先不说你能不能等到风来,即便风来了,飞得在开心。但是别忘了马云的一句话,“风过了,第一个摔死的也是猪。”换个环境吧,至少要成为一个溜达猪,肥肉少点,风停了也能掉落的慢点。

看不到个人的职业前景

可能有人会问,这个看不到个人前景,与前面说到的看到自己在这个公司的天花板不是一个意思吗?为什么又单拿出来说呢?
其实这两个点若是大方向却是是想通的,但是若细看的话,还是能发现其中的不同,因为上面的成长说的主要还是个人的职业技能的成长,销售人员接触的客户层级、程序猿可选的技术栈、造价师接触的项目大小。这些都将成为个人能力提升的天花板,不是说公司不想,而是其自身的目标用户不在这里,或者自身的等级就不够,不足以支撑这么深层次的市场。
而个人的职业前景却不止是单纯的技术方面,而是一个人的职业规划方面。就好像一个立志成为教育家的人,选择的第一份与教育相关的职业,是小学的体育老师。不是体育教学不能成长为教育家,也不是说你个人的教学水平不够,哪怕是刘国梁这种身份的人去小学教大乒乓球,也是一样没用(除非是体育小学),因为你大量的课程都将变成:“体育老师有事来不了了,这节上语文课”,“体育来事有病来不了了,这节上数学课”,“体育老师健健康康的,但是这节上英语课”。这种情况叫做庙小容不下你这尊大佛。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北京大学古生物系”,一个人一个专业,根本不敢翘课,老师都不用点名,就知道人全没全,甚至老师有点事都需要跟你这个学生请假。北京大学小吗?研究古生物这个行业弱吗?但是这个结合体却成为了一段时间的话题。只因为这个企业在这个职能中,只需要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或者是大量的资源需要投入到更能出成绩的方向,在这个方向只能做到这一步。这种情况则是庙大养不起你这尊大佛。
所以无论是上面两种中的哪种情况,你的抱负、你的能力都提供给了一个并不需要它们的公司,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你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前景,在无法利用自己的能力为所在企业拓展这个领域,为自己赢得足够的成长资源的情况下,我们能选择的只能是一个需要自己的环境。

选择适合的环境

Photo by Noah Buscher on Unsplash

与个人职业规划相悖或走上了不同的分岔路

之所以将这条放到最后的位置上,实在是能够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都是大佬级别的,如果单纯只是一个小菜鸟的情况下,我们的根本没有足够的认知来决定我们未来的具体方向,因此很难察觉出当下这一瞬间公司的方向是否与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否完全契合。
而且即便你的个人实力足够强,对市场的把控又足够敏锐,能够在公司的发展中嗅出细微的差别,并能够判断出这些偏差可能会造成怎么样的蝴蝶效应,可是也很难有人能够有足够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这部分在我们的认知中出现比较多的就是,某某公司的高管离职创业,开了一个什么公司。
所以作为一个职场小菜鸟,这里我也不做出过多的阐述了,因为实在是不知道应该怎么编,只是给出一个建议。如果你有幸站在了这个高度上,又更有幸的得到了这么一个微调的机会,不要放弃。

永不言弃

Photo by Kristopher Roller on Unsplash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兴趣的工作总是996,我该不该886(说再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