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张爱玲| 花开半生缘分随风去

她擅写月亮/却不团圆

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受苦-张母

 照片里的她,消瘦的身影,下巴微昂。眉眼间有鹤立鸡群的傲然,冷冷地睥睨着尘世。我寻觅她早年的踪迹,在百年后繁华喧嚷的大上海。我那么的喜欢她,张爱玲。

不只因为她那孤傲的风格,苍凉的笔触,乱世沉浮的一生,更因为她是一位女子,太有个性的女子。她古怪,从小被视为天才,然而她除了天才以外一无所有。这才华是如此充满了她,让她无法与正常人同道而谋。横空出世的来,旁若无人的活,孤帆只影的走。在逝世20周年的日子里,只给凡俗的我们留下彼岸那缕孤魂。

回忆像樟脑的香,甜而稳妥。

                                                          张父(左二)生母(右二)姑姑(右一)

按现在的话来说,张爱玲是名副其实的官后代。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的她家世显赫,民国同时代的作家无人能比。祖父张佩纶,是“清流党”的主要人物;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生母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的孙女。清末显赫的几大家族都与张爱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在这个大家族中,上演了幕幕世事变迁,聚散离合。残缺的童年给张爱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张爱玲从小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古典名著。十岁那年父母协议离婚,她随父亲生活。12岁的张爱玲在圣玛利亚校刊发表第一篇短文,次年发表散文。14岁时父再婚,后母为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之女。16岁的张爱玲就在《凤藻》上发表几篇散文。后与后母因小事了发生口角,被父亲责打,并幽禁长达半年。18岁的张爱玲趁夜深逃离了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投奔了生母。同年她参加伦敦大学入学考试,得第一名。

 

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可惜日军侵华的炮火阻断了她的行程,只好转入香港大学。然而,张爱玲生母在自己的游历和女儿上大学之间,选择了自己的游学,对张爱玲的学费就断掉了。在港大,张爱玲发奋读书,门门功课都考第一名,获得奖学金。却被生母拿去赌麻将并输到一无所有。自此,张爱玲和生母的关系也到了尽头。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沦陷,港大也因此停课。1942年夏,张爱玲返回上海同姑姑居住,开始了写作生涯。仅仅只有22岁的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在两年内从一个因战争辍学的大学生一跃而成为最有名的作家,在各种著名刊物发表系列小说,散文。

 

相逢,不是恨晚,便是恨早

1943年12月,曾任汪精卫伪政府宣传部部政务次长的胡兰成翻阅张爱玲的《封锁》,顿觉惊为天人。他打听到张爱玲家的地址,登门求见。两人长谈多时,一见倾心。

此时,张爱玲是23岁从未谈过恋爱的少女,她遇到的是年长她14岁的已婚男胡兰成。他能言善道,在南京有一妻一妾和多位情人。但沉浸在初恋中的张爱玲难以自拔,她送给胡兰成一张自己的照片,后面留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从此,他们情书往来,沐浴在爱河里。然而,有众多女人的胡兰成实实在在是与张爱玲撞击出绚丽的火花,心心相印。冲破道德和理智的羁绊,成了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第二年,胡兰成抛弃妻妾,与张爱玲定下婚约,介于当时的时局,两人没有举行正式婚礼,以婚书为定: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可惜张爱玲一生都有独在小楼,不管政治的姿态,但选择了胡兰成无疑给后人评论她的一生时候增添了污点,人们可以接受不同政派,但绝不能接受汉奸。可是为什么一定要将爱情联系到对错上,甚至到政治上? 胡兰成是个汉奸,没错,我们是这样称呼胡兰成的,但是张爱玲知道,所以她爱他。

只是胡兰成懂张爱玲,确没有她如此般痴爱。先是胡去武汉,爱上了护士小周;后来抗战胜利,胡兰成逃亡,张爱玲独自面对舆论压力,小报攻讦为文化汉奸。他却爱上朋友的妻子范秀美。张爱玲去找他,要他做出选择,他不肯。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张爱玲隐忍了整整三年,终于对自己和胡兰成的感情心灰意冷。她寄了一封分手信给他:“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随信还附了30万元钱分手费。

5年后,张爱玲离开上海,只有姑姑一人知情。连自己的亲弟弟去拜访她也只得到姑姑淡淡一句:“你姐姐已经走了。”张爱玲已离去得决绝无踪。在乱世中经历了父亲的家,生母的家、爱人胡兰成的家,却都不是她的家。我忽然想起一种有点可笑的动物。海参。据说海参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把自己的脏腑都吐出来,转移敌人视线,用来逃命,然后它会隐藏起来。

你还不来,我怎敢老去。

1955年张爱玲辗转日本,香港后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赴美国。租住在纽约救世军办的宿舍。但她引以为自豪的写作却遭遇毁灭性打击。作品写出来被出版社拒绝。绝望之中她只好为香港电影公司写剧本以谋生。

 那时,在美国有个组织,向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免费住宿和创作条件。张爱玲很快被允许进入这个文艺营,分到了宿舍,而且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正是在这个营内集体活动的时间里,张爱玲认识了一个叫赖雅的老人。赖雅了解到了她这个东方女子的经历。赖雅对她的作品赞赏不已。随着两人的沟通交流,彼此好感日益增多。这一对不同国籍的老少作家恋爱了。这时赖雅65岁,张爱玲36岁。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张爱玲与赖雅的婚姻持续了十一年。这些年里,张爱玲得到过爱,在英文写作方面也得到过赖雅的帮助,享有过短暂而平和的家庭生活。但是年老多病的赖雅也带给了她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经济的窘迫,生活的压力,这些都影响了她的写作才华。为了照顾赖雅,她不惜损坏自己的身体,在自己的起居室里支起了军用床,一边写作,一边护理。此后的几年里,赖雅一直瘫痪在床,只有张爱玲独自送赖雅走完了最后的路。

奇怪的是在众多关于张爱玲的正规或小众评论中,并无几人关心她与第德国籍丈夫赖雅的感情如何。尽管她冠用这个姓氏三十九年直至去世。也许正如没有人会提起一只吐空了五脏六腑的海参,它是怎样挡住一无所有的空洞,在黑暗的深海,活下来。    

  

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岛。

在生命中的最后20年,张爱玲越发个性。她生活封闭,家具、衣物随买随扔。她在各地旅馆颠沛流离,随身只带几个塑料袋。在搬家中,丢弃了财物,遗失了友人的书信,甚至花几年心血完成的《海上花》译稿也不知所终。

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将张爱玲的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 

想来才女的本身,就种扑朔迷离之感。隔了岁月的纱,愈发不真切。张爱玲一双鹤眼看遍人情世故,提笔写尽俗世情欲纠缠,自己却终究未能逃脱。到头来,一样是贪嗔痴妒。但滚滚红尘,爱恨情仇,很少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千万人之中,于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遇见后的失散,是刻骨铭心的痛。 

张爱玲的故事也只是平常。就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爱过,散了,老去,没有结局。她旁观者着世俗,又体验着世俗,美丽而苍凉。她看不清揣不透的魅力,像是毒药,偏偏能让人甘之如饴。 她擅写月亮,却不团圆。 

你可能感兴趣的:(找寻张爱玲| 花开半生缘分随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