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天堂是书房,而不是厨房的模样?

家附近有家日料店,最近傍晚常去那里坐一坐,天妇罗和啤酒都很对胃口,老板娘慷慨大方,总是为我备好一盘毛豆,我躲在卷帘后面,看窗外走过的行人,日式传统音乐节奏明朗,间歇的鼓点,从远处跳进啤酒里,像在给绷紧的神经做按摩。

前几天看到异国漂的朋友在脸书上更新,几张摆盘极致的西餐照片,满Jug的啤酒,配上“要把这个城市TOP100的餐馆都吃遍”的文字,他在其间露出笑脸,那份笑模糊了漂泊的苦难。

我在屏幕间苦嗅着美食的味道,心里感慨,大概远行的年轻人都一样天真,哪里还有比食物更好的安抚。

想起几年前一个人降落在陌生的国度,手里拿着薄薄的积蓄,在锅碗瓢盆上的花销却不曾手软。站在商场里为精致的炒锅,漂亮的碗筷结账,心里有个声音尖叫着“美好的生活要开始啦!”那年迷恋矮个子女生的壮烈人生,高木直子说着拥有一个小奶锅是分外幸福的事情,我也把那种幸福一一在生活里重现了。

食物从一开始就在我的远行生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犹记得第一份工作需每天站立十个钟头,和欺生的同事斗智斗勇,每天结束后双腿灌了铅地往回走,四十分钟的回家路却越走越轻松,推开家门的那一刻,我脑中只剩下这样的念想,“今晚吃咖喱米饭,海鲜粥,鸡蛋饼,还是炒土豆丝呢?”等不及换衣服就投身于锅碗瓢盆间,那叮叮当当的声响,是我至今所认为的最可靠的人间欢喜。

最初在这里有过很多缺失快乐的时光,郑重而用心的烹饪成为独身女生的拯救。有几个周末的晚上,我在厨房里手忙脚乱,煎柠檬三文鱼,煮奶油蘑菇汤,清炒西兰花,再来一杯红酒,微醺里觉得欠佳的厨艺也能是五星级的享受。

那正是《深夜食堂》热播的季节,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拿书桌当做餐桌,手机里居酒屋的老板在用食物治愈客人的沮丧,我的胃口满足了,心也变得丰盛,那些白天里所遇到的无理顾客,老板的不满,还有七七八八的不愉快,都随着深夜里的一份食物,一齐消化了。

想想自己对待食物有多忠贞,从搬家就能看个究竟,这些年搬离十几次住所,什么都稀稀拉拉地丢掉了,只有当年那些炒锅,碗筷,破掉一个角也跟了我。这是牢固的革命友谊,就像是那些年一起分享过一碗泡面的兄弟,此生都会是我的兄弟。

今年五月末开始日更文章,渐渐已经没有什么写作之外的时间,食物也随之失去了重要性。帕金森第一定律这样说“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我已经许久不做饭,也不用筷子,冷三明治和热可可充当着站立的早午餐,胡乱吃些什么都在胃里发挥着超长的作用。

当一个人对食物失去兴趣,就是不爱生活的开始。这几个月来我很少做饭,也不再去超市里挑选色泽光亮的蔬菜,我的菜谱落了灰,炒锅也很久不见,为自己做一桌子菜的兴致,全被焦躁和抑郁取代了。

上周末朋友邀请我去她家里吃晚饭,她特地为我准备一桌菜,还没进屋就闻到了祖国的味道。第二天早晨,她又投身于厨房里做西式早餐,女人身上都有点烹饪的天性,我在面包与煎蛋之间咀嚼,咀嚼几个月内错过的快乐。

食物有着永久的治愈作用,早些年失恋或失意,回到家必定做一碗西红柿炒鸡蛋,拌进颗粒分明的米饭里,吃光它就有了哭的力气,哭过后就有了活下去的力气。人生中动荡的这几年,遇见朋友和爱人,有些留下,有些离开,离开的那些人走得远远,但永远忘记不了那些亲亲热热坐在一起分享食物的场面。

从朋友的城市回家,第一件事竟是找出锅碗瓢盆,那些老朋友还如从前一样可靠,蒜薹,鸡蛋,胡萝卜……各种佐料码成一排,我在锅碗瓢盆间手忙脚乱哼着曲。抬头望向窗外,那些花草树木,在我忽略它们的时候也没忘记要用力地生长,已经绿成了喜人的一片。


去年搬到陶朗加的时候,满怀欣喜地去当地的夜市瞧一瞧,夜市在大型商场的停车场内,和奥克兰相比,这里的夜市实在萧条,小吃摊稀疏,都是饺子,汉堡,牛排等寻常的食物,令人常常走到一半,就没了逛的兴致。

后来发现夏日时,城市的另一端有着大型的夜市,公园的草坪上,各处是飘香的小吃,乐队热情演奏,人们席地而坐,食物是整晚的狂欢。

爸妈总是担忧,若有一天来新西兰定居,该拿什么打发时间,我和爸妈说“你们来的时候,我就陪你们去夜市卖吃的!“

爸妈的厨艺精湛,早年爸做厨子,妈把自己的才情全发挥在锅碗瓢盆间。夫妻俩在所有的地方吵架,唯独在厨房中其乐融融。一点面粉能做出数种食物,一把谷子能做出人间至味,无论物资充裕或匮乏,我们的日子总是充满滋味。

每次在电话里和爸妈讨论吃的问题,我总要说道家附近的日料店,爸在那边迫不及待地讲给我,“天妇罗,这个我会做,油炸时候有一个小窍门,做好了就支棱起来了,等我去了给你做……”妈在旁边紧张,“呀,孩子,胃不好不能总吃油炸的东西呀!”两人争抢话语权,我在这旁偷笑,天底下父母大多这样操心过度,仿若远离家乡的孩子还是不会照料自己的大婴儿。

挂下电话,闭上眼看到那样的景象:夏日公园中,爸妈在新西兰的街角,爸用超乎寻常的语言天分和顾客say hi,妈忙着用巧手把面团捏出花样。金发碧眼的洋人瞪大了眼睛,全家老小掏出手机录视频,奔走相告陶朗加出现了两个黄皮肤的手艺人。

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曾经对这个想法坚信无比,现在觉着,天堂也许是厨房的模样呢也说不准。也许那里有路边摊也有洋餐厅,有肉夹馍也有红酒牛排,四处拥挤热闹,人人友善乐观,云雾间都是食物的味道,清晨时街头出现“卖煎饼果子嘞!”的小贩,深夜时也有守在路边卖混沌的小老板,若想吃火锅吃烧烤三分钟就能找到极好的去处,老板送毛豆和花生米,冰镇啤酒从不断货……

我在深夜时想着这些事,不禁噗呲一声笑出来,半梦半醒间忽然想起来,到时候我可千万记得带足辣椒面和孜然粉。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说天堂是书房,而不是厨房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