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理想的路上

今天在某公号上看到一篇致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章,题目是《她不会回来了》,看得我眼泪哗哗的。

文章论及的年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里面提到的人物有:诗人海子、顾城、北岛、芒克、江河、舒婷、杨炼、傅天琳、谢烨、食指,作家莫言、冯骥才、路遥、史铁生、三毛、余华,歌手崔健、易知难,导演张艺谋、陈凯歌,演员巩俐、姜文,电影《红高粱》《活着》,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等。

文中许多经典的掌故和名句我就不列举了,我想罗列的是自己了解的与上述人物或内容有关的小小记忆。

1984年,小学一年级,在村里看了电影《人生》;高中时在《读者》杂志上读到了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于是期待读到《平凡的世界》;1994年,高考一结束,用手上所有的零钱买了三卷本《平凡的世界》,墨绿色封面。(路遥于1992年去世)

1987年,张艺谋电影代表作《红高粱》中的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火遍大江南北。我正上初一,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校园里的广播中刮起的就是这粗犷的浓烈西北风。

1993年狮城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赛场,辩题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复旦大学为反方,他们沉着应战,在立论中从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分别阐述辩题,即在事实层面肯定人性本恶的同时,在价值层面积极强调教化对转变人性的巨大作用。复旦四辩蒋昌建在结辩陈词最后引用了顾城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注定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了华语辩坛不朽的经典。

我读的诗不多,但是我买了《魂断激流岛》和《英儿》两本书,熟悉顾城的人应该知道这两本书的特殊之处。海子的诗读过一些,买了一本关于其生平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杨炼是大学时读到的,2019年杨炼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在读余华的《活着》之前,我先看的是张艺谋拍的电影《活着》,当时正上大一。葛优、巩俐主演的这部影片极为经典,与原著相比各有其妙。电影中至少有两处对苦难的处理相对温暖了一些:一是有庆的死因,他是被春生倒车撞倒的墙砸死的,原著中是过量抽血导致死亡;二是外孙苦根,电影中他作为“希望”而存活了下来,原著中是吃豆子撑死了。

三毛是作家里我的最爱,爱的是她对生活的热爱。与《撒哈拉的故事》相比,我更喜欢的是她后期的生活和作品。

读过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和《一百个人的十年》,我明显喜欢后者。我更喜欢他在民间文化保护上的一番作为。曾经在《读者》杂志上读到过他写的《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他用一年多时间临摹的《清明上河图》被别人骗走了。但是他说:“每受过一次骗,就会感受一次自己身上人性的美好与纯真。”这份感悟让我着迷。

我之所以被这篇文章感动,是因为里面充满着对理想和美好的追求,尽管后来在现实中有些人碰壁了,有些人转身了。

当我激动地把这篇文章分享到读书群里时,有人立马关注公号并读了此文,然后@我说:“我浏览完了,不过我没有您那种感受。”

我回了一句:“阅读的差异,能说明好多好多问题。”

对方又说:“我不是文学爱好者,我更不喜欢小说,我觉得小说没啥营养。比如一本小说里面提炼不出几句含哲理的句子。我更喜欢历史,我觉得读历史可以让人看事物更通透些,深刻些。除此之外我喜欢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其他各种学科。”

觉得小说没啥营养。嗯,我不想解释。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逐理想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