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拿得起 更要放得下

朋友你好,

展信见佳!感谢你的存在,让我有了诉说的对象,也有了打开自我、吐露心声的机会。虽然你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或者是虚拟的,可能是当下的或者是未来的。但无论如何,都要感谢你(或者你们)的存在,希望我的诉说也能与你产生共鸣,引发你的思考,带给你些许价值吧。

对于本周的分享内容,我思考了许久。本周经历、体会和收获还是蛮多的,值得言语的内容不少。有关于工作的、生活的感悟,也有关于个人成长、教育孩子、关系相处的体会,但是越是思考心里就越焦虑,感觉压得有些透不过气。

之所以焦虑,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智商和情商不够高,待人接物总是欠火候,每每反思总是汗颜。三十多岁的人仍在游离,对于未来如何除了知道努力,其他不知所措。对于其他生活中的已知和未知的变数,有期盼怕失望。视野里的优秀的人很多,本能地羡慕嫉妒,尤其在见识他们努力的成果之后,害怕自己永远也赶不上他们的脚步。

之所以焦虑,是因为觉得自己能更好。有了初步的努力的方向,计划很充实,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也在一步步地往前走,但不知道方向是否正确,是否走了弯路。现阶段有借势的可能,更多的时候不得不单打独斗,也在尝试着与人为伴一起同行,但需要时间克服困难有所提高有所成就。

总之,焦虑的根源在于担心自己拿得起放不下,担心自己拿不起还放不下,还担心自己拿不起索性放下了。

本周听了黄昱宁对诺奖汉德克本人和成名作的讲述,读了其作品《骂观众》(《自我控诉》、《骂观众》)。阅读的初衷,一是想瞻仰一下世界级文学大家的造诣,二是想提高下个人的写作水准,三是想围观下骂也可以写出名是一种什么情况。读过之后除了初一稍有印象外,其他有些失望了,也许是我不会欣赏。

但黄昱宁讲述关于作者本人的事情倒是记忆深刻。这位诺奖得主曾经来过中国,当时记者提问也主要围绕着他的成名作《骂观众》展开的,老爷子对于记者的提问有些不满意,只记得他那时的作品,为什么不关心下他后来的作品。

在我看来,如果换做是我也不会高兴。1966年的作品现在还问,谁能记得住?后来的作品难道写得不如成名作好?当时的作品自我感觉不成熟,但居然出名了;现在的作品感觉针砭时弊,居然没人认可?

后来索性老爷子干脆连记者都懒得理了。还有许多政治因素,颁奖给他他都不拿,得过的奖还退,讽刺的是他对于鲍勃迪伦获诺奖对诺奖组织者的批评,然后其居然又给了自己诺奖。他的一生真是拿得起放得下。

本周二开始连续下乡看项目,身体累但躺下又睡不着。正赶上得到本周开始了正念冥想活动,依然是童慧琦老师的课程。想象一个场景,与内心的自我会面交谈,放下压力与不安……再次体验课程,还是受到启发。平时总感觉体内有火,压力很大,但不知道火来自于哪,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压力应该小的时候内心依然难以平复。在与内心交流过后,感觉是自己向外追求的东西太多了,这也想要那也想要,结果不一定达成反而造成了过多的内在损耗,忽视了内部的失衡。再简单点说就是放不下。

平时工作与领导交谈,领导总开导我别着急,不用上火。约么是领导觉得我工作认真要强,怕干不好,自添压力吧。但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积累的问题一天也解决不完,什么都得慢慢来,这些我都知道。还记得参加了某次大型活动,另一领导说的现在对待问题的看法与以前大不一样,心态也不一样了。我就特别佩服那种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能够泰然自若从容应对的人,与他人针锋相对时候还能心平气和以理服人的人。也许他们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吧。

开始看美剧《国土安全》,对照剧中各位人物的生活状态,更加理解了大家原来都一样,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时运不济之后总会峰回路转。就像美国人民遭遇911后的不安,处在疫情之中的我们也不安宁。因为我们失去了某些东西,于是就更加放不下了。但我总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告诫自己,得之不庆幸,失之不气馁。

还是在看《国土安全》,看到剧中主人公布鲁迪的大女儿丹妮的成长,我也是想到了女儿的教育问题。比较自己家的小姑娘,庆幸孩子虽然顽皮任性,但还没成长为问题少女。反思之前媳妇与我交谈,劝我对姑娘不要管得太多太过。还想起孩子说,爸爸我不想你总说我。想想心里就痛,有时候看孩子出现的某些问题,其实也是自己的问题。可能因为有些东西自己拿不起,更放不下吧。

这周关于疫情的话题依旧不轻松,国内形势有所缓解,全面复工在即,国际形势严峻,美日韩意疫情上升。之前有网友说纵观疫情防控,中国是有能力有担当,美国是有能力不担当,韩国是没能力有担当,日本是没能力没担当。依然庆幸生在了中国,我骄傲中国人民能够拿得起,希望疫情防控可以早日放下。

今天是3月1日,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我虽然不知道何时可以不焦虑,不知道何时能够拿得起,不知道何时能够放得下,但我知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希望与你一起躬身入局,通过修行内外兼修、不断提升,早日做到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

祝安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拿得起 更要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