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相张居正

  当年明月这样评价张居正:“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写过无数个人物,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张居正,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

  真正客观地评价一个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我常常会想,世上是不是存在着纯真的善和纯真的恶,是不是存在着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如果答案是否,那我们为什么还活得这么较真呢。

  之前看到这样一个帖子,楼主在年轻的时候,有人给他说了一番话,大致是这样:“你还年轻,以后还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你也会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有两样你不能丢掉,良心和理想。”而张居正就是这样,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但他是个有理想有良知的人。

  人总会有丑陋的一面,但也正因为这一面人才显得更加真实。可是啊,大家有时对他人表现出来的丑陋更加苛刻。在政界,徐阶的敌人是高拱,而高拱的敌人是张居正。他们都善于权谋,对待政敌冷酷无情,而生活作风上也多多少少有点问题。但他们相较于一些言官而言,确是真真切切想为国家做正事的。因此,张居正可以说是一个正直的人,真实的人。

  位人臣,做臣事,尽臣力。在我看来,这是政治官员应有的品质。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必定是有其完善可行的政治纲领。由此看来,出现在我们看来所谓的名臣之间的政治斗争,也就不奇怪了。

  关于张居正的死后被清算抄家我们暂且不谈,到了崇祯皇帝时期也已得到平反。在我看来,张居正一生有三点最值得拿出来说一下。

  第一点就是用人,“重用循吏,慎用清流”。这也是张居正用人的核心方略。所谓“循吏”,就是一根筋把事情做好、靠结果说话的官员;而“清流”则是那种说得多、做得少、满脑子道德教化的人。在这一点,在海瑞、戚继光以及李成梁的任用可以体现出来。

  第二点就是改革。除了帝王改革,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改革者应该属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了,虽然改革最终都失败了,但对后世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张居正的改革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也以此希望来扭转嘉靖隆庆时代以来的政治腐败、边防松弛以及民穷财竭的局面。改革中最有名的就是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两条法:考成法和一条鞭法

  考成法,听起来好像是很晦涩的法条,不过如果说到考勤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就相当于现在很多企业的绩效考核。实行这一法律也是为了整治吏治,赏罚分明,有力地提高办事的功效,也因此当时出现官员百事惟谨,政风大变,行政效率显著提高的景象。而一条鞭法,也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旨在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这条法律在当时官员之间是遭到反对的,主要还是侵犯了官员地主们的利益。因为鞭法的实施,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第三点就是夺情,这对于张居正的人生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在湖广江陵去世,按照规定,张居正应当停职,尊祖制,守丧三年。张居正出于孝思,申请离职,然而万历皇帝当时才15岁,离开了张居正各种事务自然是没办法妥善处理的。于是借照先例,皇帝和皇太后商量后指令夺情而不让张居正丁忧守制,要求在职居丧。虽然后来张再次提出申请,但都没有被批准。然而官员们对此的反应却很激烈,他们觉得祖制不能改,也不相信张居正的诚意,觉得他身为内阁首辅却没有做好表率作用。于是纠举张居正就此开始。虽然后来这件事被皇帝和皇太后镇压下来,却对张居正本人在朝廷的名声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为他死后被清算埋下了伏笔。

  张居正死后,自申时行之后,明朝就没有一个可以称道的内阁首辅了,党争之乱也不可收拾。而万历后期的怠惰,也为帝国的没落揭开了序幕。



                                                    作者:二晨

                          首发于公众号:狂奔的二晨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古一相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