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

今年的六一格外热闹。

不管是刷微博还是朋友圈,都能看到大朋友小朋友在过节。

虽然我早已满十八岁,是个成年人了,但回家经过小区健身区那两个秋千时,还总是蠢蠢欲动的。

无奈每次都有小朋友占着了,我总不能去跟小朋友抢吧(不想被当成怪阿姨)。

“儿童”这个称呼离我很遥远了,童年的许多事情却还历历在目。

前段时间重温吉卜力工作室的电影《岁月的童话》,勾起我许多童年回忆。

01

相比于拿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奖去年夏天还在国内重映的《千与千寻》,以及同样在国内重映过的《龙猫》,《岁月的童话》名气要小多了。

可能跟剧情比较平淡日常有关系。

这部影片采用插叙手法,在主角妙子休假回乡下体验生活这个主线剧情中不断闪回她小时候的经历。

比如小学生时期的妙子,羡慕同学们暑假可以去乡下玩耍。


妙子的长辈们很早就来到东京打拼,到她这一代已经在东京扎根了,所以暑假没有乡下可以去。

我想起自己小学,放学的时候总是羡慕别的小伙伴们可以热热闹的结伴回家。

当时的学校出了校门有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其中一个方向路上店铺林立,学生们回家时总能四处溜达,看看很多店铺里的新鲜玩意儿。

另一个方向只有零零散散几家住户,剩下大部分是光秃秃的池塘和杂草。

我家不凑巧就是光秃秃池塘和杂草的这边。

下午放学,那边人流络绎不绝同伴欢声笑语,我家这边则安静沉闷许多。

每回远远看见走另一个方向回家的同学钻进路边商铺时,我都仿佛觉得自己矮人一截。

我那个时候喜欢热闹啊,天天盼着能搬家,搬到另一边去。

盼着盼着,直到小学快要毕业了,我家终于搬了。

搬到了离学校有点远的地方,以前上学走路大概只需要十几分钟,搬家后走路上学最少要40分钟。

但是我特别开心,因为我也可以跟同学们一样,钻进商铺翻翻这个看看那个。

人类天生就希望自己能得到群体的认同,所以看见别人有了什么自己也想要。

我渴望搬家,实际上就是一种希望能跟群体保持一致,并以此得到群体认同的想法吧。

后来上了大学,我才开始逐渐摆脱这种“凡事都想有个伴”思维,学会独立生活。


02

影片中有个更明显体现“想要跟别人保持一致”的片段,妙子来到乡下借住在姐夫的亲戚家中,看到十几岁少女求父母给自己买一双PUMA运动鞋,理由是同学们都穿PUMA的运动鞋。

妙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想要亮皮包包,并为此赌气使小性子,不愿意跟父母和姐姐一起去吃中餐。

父母和姐姐作势要丢下她不带她去了,妙子又反悔,出尔反尔的行为惹得父亲大怒,甩了妙子一巴掌。



看到这里时,我又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想要搅笔器,就是那种可以手摇削铅笔,下面有个可拆卸装铅笔屑的小盒子。


那个时候自动铅笔还没有流行,每天上课之前爸妈要给我削好两支铅笔,以防第二天上课不够用。

因为铅笔总是用着用着,最开始尖细的部分慢慢被磨平,写出来的字变成一团粗墨。

大概小学读到一半才有自动铅笔,买一盒笔芯可以用很长时间,才开始不用天天削铅笔了。

但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自动铅笔还没有普及到小县城,后来买的小卷笔刀又总是坏掉。

一位同学曾经借我用过她的搅笔器,轻轻松松手摇几下,就能将铅笔削得整整齐齐,笔尖呈标准圆锥形。

对比我的小小卷笔刀一而再再而三的坏掉,搅笔器简直就是神器啊!

我特别想要,还跟同学打听了价格,大概十几二十块的样子。

现在看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那个时候我眼中,十几二十块是天文数字(毕竟是没啥见识的古早小学生,跟现在啥都懂的小学生比不了啦),我可不敢去跟父母要。

那怎么办呢?卷笔刀坏了,我又不好再去麻烦爸妈天天给我削铅笔。

其实主要是怕被问责,脑子里总是出现一幅被质问的画面:你是怎么把卷笔刀用坏的,嗯?说话!

所以我就自己拿了之前爸妈削铅笔时用的刀片(就是那种顶端磨钝了可以直接撇掉一截的),自己默默削铅笔。

意外的是,我竟然因此练就了一手高超的削铅笔技术,虽不及搅笔器削出来的标准,但也整整齐齐,别有风采。

甚至很多同学慕名来找我,让我给他们削铅笔。

现在想想,有点哭笑不得,我始终没能拥有一台搅笔器,却阴差阳错学会了自己削铅笔。

不过后来自动铅笔流行起来,我的削铅笔技术也再没有用武之地了。


03

除了始终没有得到想要东西的小遗憾,还有关于学习上的一些事情。

影片中主角妙子一直学不会分数的除法,被妈妈和姐姐怀疑智商有问题。


实际上只是妙子的思维与老师所教授的传统算法不一样而已。

我在学习上倒是马马虎虎,考试成绩还行,不怎么让父母操心,就是十分贪玩。

小学前几年作业不多,我每天还能在天黑前写完作业出去疯玩。

后几年作业多了起来,写完就天黑,得睡觉了。

可是我心痒痒,就想出去玩,怎么办呢?

我就骗爸妈作业写完了。

那时候没有家长群,家长不清楚孩子每天都有哪些作业,这才给了我可乘之机(千万不要学我!)。

然后用小闹钟定时,半夜起来悄悄补完剩下的作业,补完接着睡。

这么自作聪明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被发现了。

某天熟门熟路在被子里补一篇周记时,我妈突然开房间门,把我抓了个正着,周记本来不及藏起来,被狠狠摔我脸上。

半夜补作业行动就此以失败告终。


都说青春期的孩子最叛逆,实际上我最调皮时期反而是无忧无虑的小学,初中开始离家上学反而变得乖了起来。


比如小学有段时间老是眨眼睛,医生让我少看电视。

爸妈就咬定是我电视看太多造成的(其实我电视看的真不算多),勒令我不准看电视。

正是《新白娘子传奇》热播的时候,大人们一看电视就把我赶出去,但我可不是愿意老老实实听安排的乖孩子啊。

我家那时住在老旧的平房里,有电视的大卧室门上有个小洞。

他们为了防止我在角落里偷偷看,每次开电视都会把大卧室的门关上,我得以正大光明趴在小洞上看(好孩子不要学我!),哈哈哈哈~

还能时刻观察大人们的动向,一旦察觉到他们有开门的迹象,我就赶紧溜走。

尽管我有偷偷看电视,但眼睛依然恢复得很好。

因为我心里明白,不自觉眨眼睛并不是因为电视看太多,医生都说了少看而不是不能看嘛。

或许父母也明白,只是想以此为借口限制我的娱乐活动吧。


回忆童年,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不知不觉中的变化。

孩童时期最纯真无邪,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会揣测也没有介意。

这是赤子之心,可惜长大后,纯真在虚与委蛇中湮灭,尽管很多时候是被动的,为了保护自己。

小学上音乐课,老师教完一首歌问有没有人愿意单独唱一遍,愿意唱的可以去教室外自由活动。

全班鸦雀无声,我在听到“可以去教室外自由活动”时,高高举起了手,在讲台前勇敢当着全班人的面唱完那首歌,被老师夸奖一番,溜去了操场撒欢儿。

尽管自始至终只我一人在空荡荡的操场上晃悠,但内心依然是被欣喜所填满的。

现在的我,可能再也没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勇气了。

做一件事之前,总是会先思考:我能不能行,万一搞砸了风险我能否承担?

或者说,学会了谨慎,丢掉部分赤子之心是获得成长的代价。


04

一不小心回忆就过载了。

我想正是由于能在剧情中找到自己童年时代的影子,引起共鸣,我才对《岁月的童话》这部电影印象如此深刻。


回想自己的童年,大概是喜忧参半吧。

有自由自在也有小聪明得逞的成就感。

我的家庭是典型的虎妈猫爸类型,妈妈是严厉的摩羯座,爸爸是温柔的双鱼座,我是喜欢恶作剧调皮捣蛋的双子座。

常常把妈妈气得暴跳如雷,因此小时候没少挨妈妈的打。

懂事之后,才看清一些小时候纠结的问题:

为什么总是妈妈监督我写作业,她真的太严厉了!

要是爸爸监督我写作业就好了,他一定不会仔细检查的!

其实夏天蚊子多的时候,吃完晚饭都是妈妈一边给我扇扇子赶蚊子一边陪着我写作业,而爸爸通常洗点水果就出门遛弯了。

甚至后来我去到离家很远的市里上初中,第一次放假,同学们都被家长陆陆续续接走了,爸爸却不知道我放假。

直到我等得学校只剩我自己一名学生了,意识到不对劲,主动去找老师借电话,才被顺利接回家中。

之前一直是妈妈操心,爸爸一时角色没有转换过来,也可能是他那时自己的内心都还没长大,毕竟当了那么多年的甩手掌柜。

还有对我很好,可以说是一手把我拉扯大的奶奶,在表哥表弟来玩的时候,以玩躲猫猫名义把我支开,吃的玩的都给他们。

我自己在外面一个人也找不到,无奈只能回家却看见没来得及扔的空牛奶瓶和零食包装。

年龄小也不是什么都不懂。

后来才慢慢释怀,现在每次去奶奶家,她都会有意无意提起:女孩比男孩好啊,更贴心。

向我灌输她并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我明白,她也只是想让长大的我对她好一点,什么事情多考虑她一些。

其实没有必要,起码是被她带大的,看在辛苦拉扯我的份上,我也不会计较这些。

想要什么,给就好了。


不够负责的父亲,重男轻女的祖母,我的童年也不是一帆风顺。


但不管怎样,我平平安安的长大了。

往事不可追,当下和未来才是应该把握的。

回首童年的意义就在于解读成年以后的种种行为和动机。

《亲密关系》中提到:

许多看上去不可理喻的行为可以从童年经历中找到蛛丝马迹。

因此不论好坏,我都要记在心里,它是我的生命有始有终的证据,也可能是某些矛盾的关键所在。

但不管怎样,都是过去式。

怎样经营未来才是重头戏。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